财务分析报告怎么写?
2021-04-01上一篇 : 企业如何解决利润虚高带来的高企业所得税?|下一篇 : “财务自由”终极书单:系统学习理财
相信每一位财务人士心里都有一道难以言说的痛——给领导做财务分析报告。因为不管是懂财务的经理,还是不懂财务的经理,他们心里其实都有一本关于企业的账。要写出一份高质量又适用的财务分析报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财务成果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今天我们聊聊财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七大问题,希望对各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立足点不清,把报告写成下对上的汇报
财务分析应成为公司管理的工具。作为工具,财务分析应立足于财务数据,揭示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异位,把财务分析演变成下级对上级的汇报,分析报告将会变味,分析问题会变成寻找客观理由,解决问题会变成推诿责任。最终,管理工具会沦落为表功道具。
二、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例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三、机械套用模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是否与模板匹配
财务输出模板化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模板化的好处表现为:
① 上级将自己的意图直接说出来了,下级就不用猜测了;
② 交付格式统一,便于汇总;
③ 填报时可直奔主题,省去了下级的无效工作量;
④ 关注点明确,减少了上级的无效阅读。
说白了,就是把少数人思考的结果作为集体意识贯彻下去,让大家都省点心。不少集团公司都会编制财务分析模板,下发给分子公司使用。一旦有了模板,分子公司的会计人乐得省心,直接套用模板,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是否与模板匹配。试想,模板是根据集团的共性设计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加变通,模板就成了胶柱鼓瑟了。
四、要突出重点,忌泛泛而谈
财务状况分析重在揭露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所以分析内容应当突出当期财务情况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影响当期指标变动的主要因素,重点剖析变化较大指标的主、客观原因。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分析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预测企业发展走势,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五、揭示的问题,不能呼应对应专项分析
分析一旦揭示出了公司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项的、深入的分析。例如,公司资金链紧张,主要是因应收账款过度膨胀造成的。揭示这一问题后,专项分析就应定位在如何限制新增应收账款、如何清收前期应收账款、如何制定赊销政策与进行客户评级。这样娓娓道来,才能首尾呼应,让分析报告富有逻辑性。要是揭示出的问题与专项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做出的财务分析必然会与业务实质两张皮。
六、就数字论数字,没有挖掘业务层面的原因
财务分析报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此类话语,“公司利率下降了18%,主要因为收入下降了9%,管理费用增加了18%,销售费用增加了16%”。这样的数据罗列,实际不能称之为分析,因为我们看不出收入缘何而下降,费用因何而增高。
建议这么写,“因某某市场推广受阻,xx产品销量降低了9%,导致毛利减少xx万元”,“因写字楼租金上涨xx万元,导致管理费用增加了18%;某某市场广告投入增加xx万元,导致销售费用增加了16%”。把数据背后的内容更仔细说明,分析报告会更打动人。
七、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因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收入出现大幅下降,利润也因之降低。”这是典型的定性式描述。如果财务分析不能做到量化,只是宽泛地讲原因,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要下降许多。大家都希望能做到分析量化,言之有据,应该承认,很多时候数据确实不易取得。有的是因为没有积累,有的是因为核算颗粒度太粗放,有的是因为核算维度未涉及,有的是因为组织架构调整。
除了这些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市场、对业务理解不透彻。量化分析不仅是财务核算精准的体现,也是财务人员深入理解业务的体现。
有部分经理只需要知道,你做的财务分析和他心里的数据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差异的是什么呢?而有的经理心里的数据和你是一样的,他只需要你补充他不知道的信息即可。所以,领导心里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账,而财务,他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与这本账沟通,用数据去说明。不少财务烦恼,跟领导的无效沟通,就是因为还深陷在财务的思维里,始终思维转不过来。所以,财务人员要懂得变通,学会逻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