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学习心得:浅议不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
2021-09-27上一篇 : 波司登被做空事件—如何实施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陷入企业危机?|下一篇 : 企办融资:中小型企业融资决策指导 上
拨开云雾,终见阳光
Sunshine comes after the storm!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具体准则,与政府会计主体适用的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创新”和变化,其中之一是全面确立“实提”折旧和摊销的政策要求。
前言
qian yan
“
实际工作中,2019年前,行政单位从未计提折旧和摊销,部分事业单位已于3年前陆陆续续进行了形式上的折旧与摊销,即“虚拟”折旧与摊销。
但是,“虚提”折旧和摊销在“预算会计”体系下,并没有充分发挥折旧和摊销等会计信息在单位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原来的规定,这种“实提”折旧和摊销的做法,有利于客观真实反映资产价值,有利于推进政府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有利于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在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实提”折旧和摊销的费用(成本)实际上就是权责发生制实现的一个主要手段,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必须按月计提并分别计入基于实际的项目(可分摊)的载体。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要求,分别对政府会计主体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做出统一规范,要求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或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者相关资产成本。
”
正文
one
zheng wen
“实提”折旧和摊销的切入点在哪里
介绍了“实提”折旧和摊销的这些来龙去脉,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账上全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都必须按照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那么这些按月计提的费用(成本)要往哪里摊?哪些是基于实际的项目(可分摊)的载体呢?
笔者最近也是赶鸭子上架,翻阅了一些有关的制度和书籍,经笔者查阅对照有关的制度与书籍,包括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制度系列丛书》、《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指南行政版》、《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指南事业版》(许娟刘京平等老师编著)、《科学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操作指南》(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编撰)等,发现这些书的内容及案例分析、实操指南,都没有针对“实提”折旧和摊销具体释义,不过在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编撰的《科学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操作指南》一书中有提到了类似问题,比如提到“实提”折旧和摊销要对应于资产使用对象如“支撑活动”或者其他,按照使用部门明确折旧成本,但也没有进一步展开说下去。
”
正文
two
zheng wen
最近,笔者也和一些业内领导、同事探讨了此类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分析思考了具体工作流程和环节。
笔者认为,既然明确了“权责发生制”,那么这个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是铁定要执行和分摊的,是要有别于预算会计的“虚提”,那么按月计提的折旧费用(成本)具体要往哪里摊呢?
在笔者看来,建议要分两步走:
首先,按照预算项目大类(跟中科院提出的业务活动分类类似)分摊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成本。这样做相对比较简便,通过预算的项目类别,即一级和二级预算科目即可实现,工作量不会很大,管理层要的数据也容易获取,这可能是实现“实提”折旧和摊销的捷径吧?
在这里也补充下,预算项目类别是指在部门预算里,财政支出细分出来的各类专项支出。项目支出是预算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的支出,如大型购置、大型修缮、专项课题等;基本支出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经营支出、开发支出、技术成本支出等。
实现这一步,财务会计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相关科目要实行按大项目设帐和关联;
第二,在第一步基础上将预算项目分解到子项目,即专项课题、财政专项细分的支出科目,进一步细化承担折旧与摊销成本的项目,这样出来的数据可以说是基本甚至全部实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关于“实提”折旧的目的了,但工作量…………巨大。
实现这一步,财务会计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相关科目要实行按大小项目逐个设帐和关联。
尽管有上述思路与建议,不过—-
其一:笔者认为,大型修缮和购置、基本建设类项目本身就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不应该分摊折旧摊销的成本,这里又留下了一个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Bug;
其二: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与分摊“实提”折旧摊销成本的预算项目年限完全脱节,固定资产生命周期最少6年,财政预算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1-3年,前3年按月分摊没问题,后3年可如何是好,是要移花接木还是突然死亡?这里是不是又留下了一个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Bug!
”
正文
three
zheng wen
“资产管理环节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政府会计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离不开资产管理环节,而国有资产月报和年报,也不能脱离资产管理。大量的折旧、摊销数据目前还只能依靠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计提和取数。
财务会计上明确和落实了“实提”折旧和摊销的政策要求,那么我们的资产管理环节还要进一步做细做实,以便与财务会计有效对接。
比如我们要核实固定资产的开始使用日期、使用年限、原值、使用部门等要素,为计提折旧和摊销奠定扎实基础。如果财务会计要按项目核算折旧摊销成本,那么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同样要为此做好衔接准备,明确每一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资金来源;
同时,对于之前资产清查的核实结果要尽快批复核销,为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打下扎实基础;(虽然截止发稿时还没有得到明确消息)
第二步,有必要再次升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要第四期了吧)
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卡片信息进一步细化,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资金来源(预算项目)作为卡片的核心信息来管理,同时,要重塑资产折旧与摊销的运算程序,为财务会计核算提供全面、准确的折旧摊销具体数据。
将政府会计(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打通,实现互联互通,互相取数,甚至合并,做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国有资产月报年报的“四个现代化”,彻底破解“老 大 难、乱 杂 慢”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困局,果真实现,全国“预算会计、资产管理员”将喜极而泣,毕竟这是终极目标(之一)吧!
正文
four
zheng wen
“软硬件环节
第一,要投入大笔财政资金,配备政府会计制度核算软件(目前都很贵)、存储、运算性能高的服务器、专用PC等(要记得执行政府采购哦);
第二,要立即全方位测算实际工作量,尽快补充、增加财务、资产部门的工作人员。笔者建议,按照基层预算单位100名以内在职职工增加一名财务和资产工作人员,达到300名,分别增加一名财务和一名资产工作人员,达到500名及以上,强烈建议该单位增设一个政府会计执行处(一正两副标配哦)。
“最后
笔者抛两个疑问:
其一:往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要不要分摊支出(成本)呢?
其二:“实提”折旧和摊销的口径到底是怎样?
上述“胡言乱语”纯属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欢迎扔鸡蛋!
码字不易,思考更不易,所以,也欢迎您的赞赏哦!
”
每个人的裂痕
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