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二级学科介绍:财务报表分析 品职考试研究所
2021-09-30上一篇 : 上市公司税收筹划全攻略|下一篇 : 资本市场助力科技资本高水平循环
CFA协会的教材里也简单的教了我们一下怎么样识别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报表数据造假的方法,这里就 CFA协会里面提到的那些方法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然了,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基础的小儿科,真正的高深的财务造假方法有时候会很隐蔽~)
存货(inventory)的操纵方法
通过变更LIFO,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e),FIFO存货统计方法。其实这种方法的话,真的要做也只能限于美国的会计原则(United Stated Generally Accepted (US GAAP))。而且其实这一种调整方法是并不值得,因为实在是非常明显。原因容我雅各布慢慢道来。
关于这三种统计方法的区别,我以前在介绍存货(inventory)的统计方法时候也讲过,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存货的LIFO和FIFO统计模式如何理解这一篇。FIFO的统计方法的背后理念是,公司最先从仓库里面取出来的商品,是最早放进去仓库里的商品。相比之下LIFO统计方法的理念是,公司最先从仓库里面取出来的商品是最近放入仓库里的商品。考虑到销售成本(cost of goods sold)实际上就是存货的变化量,所以两种统计方法会同时影响到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里面的存货(inventory)以及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里面的销售成本。假设物价是处于不断上涨的状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 FIFO统计模式,销售成本更低,存货更高,因为最早期的商品被拿出来销售,他们的物价是最低的,而仓库里面积累的商品是后来购入的,所以价格会更高
- LIFO统计模式,销售成本更高,存货更低,因为最近期的商品被拿出来销售,他们的物价是最高的,而仓库里面积累的商品是最早购入的,所以价格会更低
- 那么我们讲完了LIFO和FIFO,那加权平均呢?加权平均就是介于两者之间了
当然了,这一种调整方法,后果太严重了,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想进行财务报表数据操纵,不会做出这些调整。虽然这种调整对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办法进行隐蔽的操纵,因为相关的调整需要披露的。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我不披露行不行?如果实际上进行了统计方法的调整,而财务报表里面又不进行披露解释的话,那已经不是简单的财务报表数据调整了,而是信息欺诈了。
营业收入(revenue)的权责发生(accural accounting)处理
虽然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操作方法,但是还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手段。因为这种方法的调整是理论上法律是不允许,但是实际上面很难去实施的。公司的收入的应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更何况上市公司的财务复杂,一笔笔账去亲自去算的话,也是不实际的。
我们来先来讲一下什么是权责发生制(accural accounting)。权责发生的基本原理可以非常粗略的理解为是当交易相关的义务已经完成以后,便可以记录成本或者是收入,而相关义务的完成并不总是伴随着现金交换的实际发生。有两种常见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情况。第1种情况是预售,预售是典型的现金先收到,但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交替的义务并没有发生,所以这些预售收到的现金不能算作是公司本身的营业收入,唯有商品或者是服务的交付完成后,才能正式把之前收到这笔钱算作是收入。第2种情况是分期付款,公司可能已经把产品部的服务交递给客户了,但是客户并没有把现金一次性的给了公司,所以在财务报表里面,我们是记录该交易已完成,并且确认了相关的收入,但是实际上的现金并没有真正到账。
一般财务操作的话,主要是第2种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一个公司经营情况很好的时候,不会去擅自调整公司经营数据。所以第1种情况调整的动力不大。如果公司产品会出现预售的情况,那基本上意味着公司的产品很好卖出去,但是如果出现了分期付款的情况的话,就说明公司可能在销售产品上遇到一些困难。而公司在遇到财务困难时候,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财务上面的调整。在财务里面有个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把公司的一部分可能会收不到的款项作为是呆账处理。但是,财务报表的要求是,出于稳妥的目的,我们必须在当时商品“出售”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拨备(allowance)专门用于待账的处理。比如公司可能会预计有5%的账款是最终收不回来的,那么就有5%的拨备,如果这个会计统计周期结束以后,公司惊喜地发现待账的比例只有2%,那么剩余的3%才会加回到销售收入部分,如果公司发现待账的比例是6%,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在销售收入里面多扣除1%。
虽然财务报表通报的要求是,在分期付款的时候,公司需按照当预测的比率准备一个拨备账户,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个拨备的账户必须是赊账销售总额的几个百分比。那么这一点的话,就留下了一个可以操纵的空间,公司可能想要想办法营业收入,那么就会“认为”这个统计周期会比平时更低的呆账。这样一来的话,本期的营业收入就会更“高”了。
还有一种更加激进的营业收入的确认方法,那就是还没有等到客户确认,就已经先把产品交给客户,然后预先是记录为是已经完成了销售,唯有等到客户选择不需要进行退款后,才会回撤原有的销售记录。这一种做法听起来很荒唐,好像谁会把自己的产品免费给客户呢?但是对于每天都在被市场上面的分析师灵魂拷问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来说,他们必须不断的想办法去创造收益,哪怕可能是虚假的数据也好。
递延所得税资产(deferred tax asset)
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是一种常见的可以操纵的财务报表数据之一。在正式开始解释操作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在税法要求缴纳的所得税的金额,大于依照财务报表的标准计算出的所得税的金额。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是,这两者的差异呢,必须是临时上的差异才能会算为是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就是说,公司会预期未来这一个差异会消除。也就是说,未来实际要纳的税应该会比财务报表标准计算出的值要更低,相当于未来不用交这么多税了,现在把未来的一部分税先交了。但是如果公司管理层在一开始就会意识到这一个差异不能被消除,或者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发现这一个差异无法被消除,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差异的话,这一差异将会被转移到备抵计价(valuation allowance),不能再算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具体金额允许上市公司在统计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微调,一个最直接的用途就是可以用来调控公司的净利润。这是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会直接影响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每增加一块钱就会使得税前利润下降一块钱。所以有时候公司会把递延所得税的调整作为一种对于公司的利润的调控方法
折旧方法的调整(depreciation method)
对于直线折旧法(straight line method)和加速折旧法(accelebrated method)的之间的调整。折旧方法的调整也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痕迹非常大的调整方法。因为如果公司想要对折旧方法进行变更的话,也是需要在财务报表里面进行披露的。不能说我进行了变更,却偏偏不愿意进行披露,那么这一种进行了调整但却没有披露的行为,可以是直接算作为信息欺诈了
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对公司的税前利润可能影响。这是因为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影响到折旧成本( depreciation expense)的不同。 加速的折旧法会使得公司的资产在早期出现更大规模的折旧。但是折旧的速度在后期会放缓。相比之下,直线的折旧方法会使得公司的资产的折旧的额度从始至终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如果一个公司处于增长期,公司资产普遍偏新的话,一个公司如果从加速折旧方法转为直线折旧方法,净利润会更高一些。因为只要该公司能持续维持在增长阶段,这样的调整会使得每年折旧成本上升。但是从财务数据操纵的角度来说,这一种操作是不值得的,因为折旧方法的调整是需要进行披露的。
资本化和费用化(capitalized vs expensed)
对于第一次接触会计概念的人来说,资本化是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在会计里面,其实我们可以把资产理解为是对于该事物的现金累计价值。所以一个价值是100万的工程机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有价值100万的资金花在了工程机械这个事物上面。假如这个工程机械的寿命很短,在这一个会计统计周期之内就会直接报废的话,那么这一个100万的支出将不会被记录为是资产,因为这一个工程机械的价值在这个统计周期结束之前就已经消耗掉了(一般来说一个会计统计周期是从每年的1月1号到12月31号,但是有例外情况,比如微软公司就是7月到次年6月,或者是季报,那么一个统计周期只有三个月)。
但是对于一些在这一个统计周期内不会被消耗完或者不会折旧到不可使用的那些支出,我们会记录为是一笔资产。比如还是这一个100万的机械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一个统计周期内我们的理解是,仅仅折旧了10万,也就意味着,我们认为还有90万的价值是依然留存在这个资产上的。这样的话,这一个会计周期,我们就会记录为10万的折旧成本以及90万的工程机械的固定资产。
由于折旧的金额和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于公司来说,是有一定的自主权决定的,所以有些公司,可能会选择在这一方面的数据进行造假。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世通公司(WorldCom)。世通公司就是通过把一些当前的统计周期内就应该被消耗完的一些支出认为是没有被消耗完,记录为是资产,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化(capitalization)。资本化这一个做法在恰当的处理的情况下本身是允许的,会计准则是给了公司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但是世通公司犯的错误就是过度的资本化。
资本化的一个好处是,公司在这一个会计周期统计内,会显得支出的成本没有这么高。因为有一些支出被公司“理解”为不应在本统计周期内就被完全消耗掉或者是失效,而应该可以持续到未来的周期,相当于是把今年的支出平摊到未来多年。
收购时故意低估资产价值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这是因为在收购的时候,公司会需要将被收购的公司重新进行资产的估值,那么这里的话,对于公司来说,他们可能更加有动力去低估一个被收购公司的资产的价值,因为这样的话呢,这样就被收购的公司的资产在未来的折旧成本就会更低。
这么做的一个主要动力来源是因为公司的收购溢价呢,都会计为商誉(goodwill),所谓商誉就是一切无法被估值的资产剩余的价值,比如一家被收购的公司A,他们可以被估值的资产价值是300万的话,如果另一家公司B以400万的价格收购。那么对应着,收购公司A的全部资产都会并入到公司B的资产负债表里面。对于公司b来说,总资产里面增加了公司A里面可以被估值的300万的资产,同时还有没有办法被估值的剩余部分,也就是100万的商誉。
商誉(goodwill)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会出现折旧,所以对于同样的400万的收购价格来说,公司B更愿意去低估公司A的资产的价值。假如公司B记录的公司A的资产只有200万,那么此时只有200万的资产需要折旧了。因此公司B的财务报表会更加好看一些,因为折旧成本变低了,公司的净利润就更高了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财务数据操作方法,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调查公司的总资产价值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这也是一种不规范的,但是却没有办法轻易处罚的,操作方法之一。
商誉的减值损失(goodwill impairment)
严格来说,虽然商誉不会出现折旧的情况,但是如果商誉出现了减值损失也是需要考虑的。商誉减值损失的判定标准是,如果这一部分的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小于这一部分商誉本身的价值,那么就应该要记为一个减值损失。
看到这句话,大家就觉得很抽象,那么实际上具体的操作起来就是这么的抽象。商誉的减值损失会影响到公司的净利润,但是实际上也很难衡量是否真的发生了减值损失。所以这也就达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结果,实际上商誉价值的减值损失很难去进行一个量化的客观的计算,所以很多公司就干脆死不赖脸,直接就认为从来不存在商誉减值损失(恐怕只有天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了商誉的减值损失)。只要公司死不承认出现了商誉减值损失,那么商誉就不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影响。
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
应付账款是一个典型的可以用来操纵公司的现金流量表的科目。一般来说我们的理解是现金流量表更难操纵,但是实际上经营性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可以通过应付账款来进行调整。一个公司可以通过虚增应付账款的额度,来达到扩大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的目的。应付账款每增加一块钱,那么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就会增加一块钱。由于应付账款的账目非常庞大,有时候很难查,所以上市公司公司可以静悄悄的进行一些虚增。
现金产生量(cash generation)
现金产生量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造假手段的称呼,也不是一个财务报表里面会出现了科目。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一个判定标准。从现金产生量可以找出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数据操纵的蛛丝马迹。观察公司的现金产生量有两种方法。
- 经营性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和净利润(net income)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从长期来看,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应该是有一个固定的比例的。如果发现两者的大小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那么有可能会出现财务数据操纵的情况
- 经营性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与负债情况(debt service)或者固定资产的购置量( capital expenditures)或者是股息的发放量( dividends),同样的经营现金流应该和各自这三个指标应该呈现一个大致的比例(当然了,负债和固定资产和股息本身不一定一定存在关系,只是说经营现金流会和他们各自有关系),如果出现了大幅度的偏离,可能也会出现采用财务数据操纵的可能性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
营运资金也是一个可以用于操纵公司的利润表的项目。但是这一个操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肆意的调整营运资金对公司自身经营稳定性是一个潜在的伤害。如果大家还记得或者是了解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的话,营运资金的变化量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的。营运资金每增加一元,也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下降一元。所以公司可能会出于一个想要膨胀经营性现金流的目的,会想办法强行下调公司的营运资金的量。
那么,什么是营运资金呢?营运资金有几种计算方法,不过CFA协会里面要求我们计算的是最简单的方法。营运资金的简单计算方法是指公司的全部的短期资产(current assets)减去短期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两者的差额就是营运资金。那么复杂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呢?这里列举两种理解方法:
- 理解1:短期资产(current assets) – 现金(cash) – 短期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
- 理解2: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 + 存货(inventory) – 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
第1种理解方法是短期资产里面的现金部分不能算,因为现金自身是不直接参与的公司的经营过程的。第2种理解方法是只考虑营运资金的核心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短期资产和负债部分。
那么为什么雅各布我会说降低营运资金是一个会伤害到公司经营稳定的行为呢?营运资金对于公司经营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的意思来了解。营运资金的存量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资金储备,如果这一部分的资金储备不足,就会发生公司的现金流的断链。我们常常遇到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公司烂尾楼的新闻。房地产开发商他们会出现资金流锻炼的问题的一个来源之一,也就是公司的应付账款大于了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量。所以一个公司如果降低了营运资金的金额的话,就会导致公司可能遇到资金流断链的风险会更大。
现金流的类别的错误划分(misclassification)
因为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受到关注非常多,所以公司可能会偷偷故意把一些原本应该是记录为经营性现金流的支出,划分到其他两个分类,也就是投资性现金流(cash flow from investing)和融资性现金流(cash flow from financing)。
不过在这里讲个例外情况,也就是对于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IFRS))来说,公司的利息支出(interest paid)以及股息支出(dividend paid)是可以在经营性现金流以及融资性现金流之间进行二选一。但是类似的操作不适用于美国会计方法,在美国会计原则里面(the United States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 (US GAAP))来说,利息支出需要算作经营性现金流,而股息支出要被算作为是融资性现金流
利息支出的资本化(interest capitalization)
这一个操作方法应用的范围的话就比较窄了。不过好处的话就是因为应用范围比较窄,所以大家可能更加不会预料到这一类操作手法。所以如果真正发生了,也更难被人察觉到和被证实。利息支出的资本化,其实和我们讲的其他的支出的资本化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将原本应该是计算为这一个会计周期的支出,算作为是资产,然后把这一些支出推移到未来,将一部分成本放在公司以后的利润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