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你真的懂吗?
2021-10-08上一篇 : 企业该如何报税重庆代理记账公司为您揭秘|下一篇 : 99元财务代理只在云海上
10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理财是何物,更没听说过“财务自由”这个名词。到了当下,正如不少普通百姓也能张口就来什么GDP、CPI一样,“财务自由”这四个字出现频率颇高,越来越被大家熟知。
什么是财务自由?
许多人隐约意识到理财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就是“不差钱”了。但不得不说,大家对财务自由的认知存在着三个误区。
财务自由是一个客观的数值还是一种主观的心态?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我只要赚到了多少多少钱,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了。错了!决定你是否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取决于三个因子的综合互动:
- 一是你过去所积累的存量财富。
- 二是钱生钱的速度有多快。在目前的理财能力和市场环境下,未来能获得的理财收益率的预期值,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财务资源的供给曲线。更通俗地说,就是钱生钱的本金有多少,效率又有多高。
- 三是你对物质的欲望有多大。更准确的说,是你对理想中的生活状态的预期,以及这样的生活状态需要你每年花费多少钱,这就是你的财务资源需求曲线。
如果是一个生活在西部农村的年轻人,现在已经通过理财和劳动积攒了50万元,可能他真的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也许对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人看来,50万可能只够买个不算大的厨房。但对这位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对物质的欲望很小,也没有什么买房、婚娶负担,加上当地物价也很便宜,在农村甚至可以自己种粮种菜,那么他很可能每年花两三万就能够维持自己日常生活了。所以50万的存量金融资产,足够他在当地悠闲自得的生活了。
所以决定一个人是否实现财务自由的三个要素中,起到最核心作用的是第三个——你的物质欲望有多大。
这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心态问题;不是财富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是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生活中许多人对理财最大的误解,就是只会满脑子想着给自己的财务资源供给曲线做加法,却从来没想过是不是也可以给自己的财务资源需求曲线做减法。
理财也好,工作也罢,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你手里的财务资源一时半会没有办法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的话,那适当降低你的心理预期,一样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
收入高于支出就能实现财务自由?
别忘了先扣除通胀准备金。
许多人计算自己是否实现财务自由的算法是:假如我每年要花10万元,我现在已经积攒了200万可生息的金融资产,只要保证每年能获得5%的投资回报率,就能赚到我要花的10万元,那我就实现财务自由了。
可事实上你只是实现了当下这个时间点的财务自由,你没有实现永续的财务自由。
所谓永续的财务自由,就是你这点钱永远能够跑赢通胀,不管未来物价如何上涨,你的生活水平都不会下降,直到你活到100岁甚至更久,都不会下降。
当然,所谓的永续财务自由状态也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每个人总有一天会离开人世,自己不可能实现永续生存,那多出来那么多钱最后也只会成为遗产。所以已到高龄的时候,没有必要继续维持永续的财务自由状态,可支配财务资源实际上就算每年逐渐递减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当我们还很年轻或者只是中年人的时候,在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就必须要从永续财务自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你可能还要活很久很久。
假设年化通胀率5%左右,如果经过科学理财后,合理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8%,这意味着你可以最多拿出3%的投资回报率用于日常生活。
用你面对当下的物价,需要满足你生活所需的每年支出去除以3%,得到的数值,就是当下此时此刻你实现财务自由的标准。
当然,这个标准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如果未来你的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可能就会重新从财务自由状态退回到非自由状态;又或者你突然离婚了要分割资产,或者生了重病没买保险;又或者你实现财务自由后无所事事大肆挥霍,那结果都不好说。
另外,未来真实的通胀速度和你的投资回报率也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后者。假如某一年你的投资风格过于激进,或者投资出现严重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本金出现大额亏损,那也有可能导致你重新告别财务自由状态。
对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合理的理财方式尤其是更加偏向保守稳健的理财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巴菲特说的,复利要产生神奇效果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保住本金。
所以财务自由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而永远只能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概念。
财务自由就是人生奋斗的终点?
其实应该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他们只能被动的等待法定退休年龄的到来,但就算退休了,也没有足够的财务资源能够让自己随心所欲的去生活。但正如前面所说,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
而对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他的人生就出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获得了选择权,可以不需要为了赚钱而去工作的选择权。
许多人以为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就可以什么工作都不干了,然后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个状态,可能就会发现生活突然变得异常空虚,就像许多老年人在刚退休回到家中的不适感一样,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时间了。
所以实现财务自由,是人生奋斗的一个阶段性终点,更是“不差钱”后仍愿意去奋斗的新一段人生的起点。
当你有一天回顾,发现自己为实现财务自由而打拼的那段人生很精彩,那值得大家喝彩;当你发现实现财务自由之后的那段人生更有意义,那你的人生就真的圆满了!
一个普通人要做到巴菲特几乎不可能,但达至财务自由还是可能的。我们对财务自由的标准其实并不高,概括有几条:
1
不必为钱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make living”,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供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
如果,你可以不必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认为“为兴趣而工作(work for fun)”是迈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过创业而成功的企业家,最初就是从“做感兴趣的事”开始的。比尔.盖茨,杨致远当初的创业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初他们也不知道会获得这么大的一笔财富,金钱和财富只是他们为兴趣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
即使专业作投资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他的兴趣在“价值发现”。正因为巴菲特的兴趣专注于“发现好的公司,并买下”,所以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阅读枯燥的数字和报表,而很少关注股价。
我们很多人投资就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什么商业模式和价值分析并不是兴趣所在,他们兴趣的焦点在“股价=钱”,一个涨停板让他们High,一个跌停板又让他们down。他们完全被哪个代表“钱”的价格曲线所控制,即使作投资他们也是“为了钱而工作(work for money)”。但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他们离“钱”越来越远。
2
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除了工资收入外,财产性收入是达至财务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保证不工作的时候也有净现金流入。
财产性收入可以来自:房租;股票红利;债券利息。财产性收入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净现金流入。
有的人可能拥有不少物业,但每个月下来收入的租金还不够覆盖银行的按揭供款,现金流是负数。像这样的资产在财务负债表上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asset)”。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也是一样,如果每年从这个企业分不到红利,而只是不断地追加投资,那这份股权也很可能是一个“liability”。
很多民营企业家正是将“企业和家”,“资产和负债”混为一谈,把公司的财务和家庭的财务理到一块,误把“债务”当“资产”。如果公司财务一旦出问题,个人和家庭也都被一锅端了。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其实是投资理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当一项资产不能给你带来“净现金流”的时候,它很可能就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理财命题。
3
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如果要给“财务自由”一个定量的概念,即净资产(net wealth)。如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资产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净资产投资者(High Net Wealth Investors/HNWIs),即:总资产-总负债≥100万美金。
这是现在的水平,如果你的目标是定在20年后,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年均2%),这一定量标准应该是:一线城市446万;二三线297万;小城镇149万。
4
保有一个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个人要有多少资产,才能达至心灵的自由?这实在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一个既有钱,又有闲,和保持了一个平常自由心的人。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达至财务自由,既要身往之;还要心往之。
财务自由的最高造化
你不必为衣食的节俭而感到羞愧,因为你不需要用名车豪宅来证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财富而得到尊重,因为你的人格已尽显光辉;你的财富只为让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过上舒适和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