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财务数据出现偏差或会影响IPO进程
2021-10-09上一篇 : 北京朝阳 北京朝阳“两区”建设方案重磅出炉!|下一篇 : 疫情之后,个体工商户们将走向何方?
■ 文 | 宋鸿兵
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界有个说法,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在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我的家乡四川是个湖泊众多、沼泽密布、河流纵横的盆地,那时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平均温度和现在的海南岛差不多,到处生长着茂密而高大的蕨类植物,这些蕨类植物可不像现在这么弱小,而是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种类成千上万。这是一个恐龙主宰食物链的时代,它们在热带丛林中成群出没。由于蕨类植物极其丰盛,那些草食类大恐龙可以大快朵颐,每天能吃下两吨食物,它们的身体能长到20多米长,体重重达30多吨,当然食肉恐龙也很开心,因为食草类的恐龙又是它们的美食。
在这样一个巨型恐龙统治的时代,哺乳动物根本没有发展的余地,它们的身材只有老鼠般大小,成天躲在地洞里担惊受怕,只能捕食一些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勉强充饥。不过,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哺乳动物也进化出了几个很特别的功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发达的神经和大脑,便于咀嚼的牙齿分工,行动敏捷奔跑更快。恐龙是冷血动物,因为气候非常湿热,它们也不必像哺乳动物那样只能躲在阴冷的地洞里,所以用不着进化身体恒温的机制;恐龙也不必发展大脑,因为食物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必动脑子就能获得,以大脑与体重的比例而言,恐龙基本无脑;恐龙的牙齿没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工,只适合撕咬、切割或压碎食物,不会咀嚼,还是因为食物太多,牙齿的精密分工完全不必要;当然,行动敏捷和逃跑的本事也显得多余,在地球上大恐龙没有天敌。
所以,侏罗纪是食物资源高度丰盛的时代,非常适合巨型恐龙的生活。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许由于小行星撞上了地球,也许是因为地壳的造山运动或者火山大喷发,也许是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例变化,反正科学家们提出了上百种假说,结果是地球的气候发生了突变,温暖潮湿的环境变成了干燥阴冷,永远恒温变成了四季分明,大恐龙的所有优势一下子全变成了劣势。温度太低使冷血动物难以适应,丰富的蕨类植物变得矮小和稀少了,而恐龙的咀嚼效率太差,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巨型的身体成了致命的弱点,而恐龙的脑子迟钝,难以寻找新的机会。恐龙时代终于结束了。
当老鼠般大小的哺乳动物从地洞里钻出来时,发现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对它们更有利,渺小的哺乳动物更适应这种新的生态环境。
如果用经济语言来描述恐龙的灭绝,那么高大茂密的蕨类植物相当于资源密集型的大行业,而巨型恐龙就是大企业。在中国集中全国之力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时代,钢铁、汽车、能源、化工、石油、电力、机械,还有后来的房地产,这些大行业得到了政策性的鼎力支持,而相关的大企业能够获得垄断性的市场和效益。金融业围绕大行业和大企业服务正是经济的侏罗纪时代的最佳生存之道。
在巨型企业称霸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命运犹如地洞里的哺乳动物,它们只能以配套大企业搞生产为生,或者在市场中拾遗补缺苟活。总的来看,巨型企业居于经济食物链的顶端,而大量小微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底层。
不过,小微企业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历练出自己独特的本领:在没有四季如春的政策关怀下,它们被迫进化出自我维持的经营之道,他们无门求助于银行,只有借助亲朋好友的资金或借高利贷,这相当于一种简陋的恒温机制;它们更贴近消费者,对市场变化极为敏感,这相当于哺乳动物发达的神经和大脑;它们对于微薄的利润孜孜以求,苍蝇肉也是肉,所以牙齿进化得更有效率;它们体量小,船小好调头,因而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
小微企业在外界环境突变的情况下,拥有不断进化的潜在优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迎来一系列剧烈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大潮流改变了市场的生态环境。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从投资驱动型切换到消费驱动型的新轨道,政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被限制在大企业主导的国内市场,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小微企业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广阔的世界市场。它们利用灵活的机制、敏锐的商业嗅觉、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加入了国际产业大分工的洪流,在服装、纺织、箱包、玩具、家具、小五金、家用电器等领域为“中国制造”的品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以制造业为核心业务的传统型小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看不上的订单,它们抢着做,不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它们的制胜法宝就是嗅觉灵、动作快、咀嚼业务的牙口好。
当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开始发力时,就进化出了第二类小微企业,即信息型小微企业。今天互联网的巨头BAT,乃至现在所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最初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经系统和大脑超级发达,无论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共享服务、移动支付、点对点模式,还是微信、微博、抖音、视频直播、知识付费,这些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创新,全部要依赖大数据的精确分析能力。为什么传统大企业在试水互联网商业模式时,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关键的差别就在于缺乏强大的数据收集渠道和深度挖掘数据的能力。恐龙企业的大脑相对于资产的体重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大企业的资产是厂房、设备等重资产,而缺乏消费者的海量信息这种价值连城的轻资产。如果我们问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什么行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互联网相关领域,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建个钢铁企业或者汽车厂。
不过未来最有前途的还是第三类新物种,即智能型小微企业。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人口红利在未来20年将加速转变为“人口负债”,年轻世代的比例会逐步下降,这意味着大基建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城市化的速度逐步衰减,而工业化的进程也已基本完成,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转变为依赖消费拉动。消费者数据将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而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变得飘忽不定。
全球化冲破了市场的边界,信息化压缩了时间和空间,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商业模式推陈出新,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无限增加,时尚潮流瞬息万变,全球的消费者被挤压在高密度的竞争空间里,势必出现需求碎片化的趋势,即消费的个性化、模糊化、速变化、圈子化、情感化等新特征,这就是未来的微经济时代。面对微小的客户群需求,甚至是个性定制,而且高度不稳定,周期极短,消费者可能地域性很强,也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怎么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这将是大企业的噩梦,但却是智能型小微企业的天堂。所谓智能型企业,就是能够利用消费者在各种生活维度所产生的大数据,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准确描述某个消费者全方位倾向的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把竞争下沉到消费者个人的层次。以网络学的观点看,节点的重要性不在其自身,而是它的联接关系。所以,分析一个客户的消费倾向还需要同时分析他与周边群体的关系,客户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全部社会关系之中。
什么样的企业能适应如此精细的竞争环境?只能是高度智能、高度敏感、高度精确和高度迅捷的小微企业。
当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传统市场消失之后,就像白垩纪蕨类植物大量死亡一样,面向消费者的恐龙大企业几乎没有幸存的空间。大企业如何转型?恐怕只能是保留组织体系,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而将其他职能进行彻底的小微化,即建立在庞大小微企业群体之上的智能型的组织者。
本文节选自最新一期《潜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完整视频。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