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服务助推经济发展
2021-10-11上一篇 : 个税汇缴终于要来了,专项附加扣除填完整了吗?跨年事项一定要分清扣除年份!|下一篇 : 从源头防范“跑部钱进”,财政部这次下了“狠招”
引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2017 年10 月底,全国非金融国企总资产达到了150.6 万亿元。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都是国企领导每日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在如何构建科学和完备的管理会计体系,如何真正发挥管理会计工具在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帮助和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为企业资源分配、风险控制、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等企业内部决策服务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就这些问题,以及《中国管理会计》杂志如何能更好帮助推进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刊与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先生在2017年7月30日“《中国管理会计》创刊暨探索发展·创造价值论坛”会场进行了对话。
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先生
1
Q:作为大型央企的掌舵人,请您谈谈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对创办《中国管理会计》杂志的看法。
我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这个会很重要。我过去长期在中粮集团(以下简称中粮)工作,现在在中化集团(以下简称中化),我们一直很重视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会计,我们上学的时候叫Cost Accounting,也称成本会计,后来范围扩大了,称Managerial Accounting,现在范围可能又大了,直接称为Management Accounting,即管理会计了。
我原以为这样的国家级期刊在中国已经很多了,现在才知道这是第一本,感到有点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在企业里面,我觉得会计很重要,管理会计、会计思维、会计的逻辑也很重要。但是在中国,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的地位很低,一般国外企业讲首席执行官(CEO) 第一,接下来就是首席财政官(CFO),在中国不是这样,中间夹了很多人,虽然在企业遇到困难、遇到危机的时候,找来开会的首先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这些人,但财务副总监在企业里的排名是很靠后的。
现在中国的总会计师直接能接任CEO职务的基本上不多,大家都觉得会计是一个事后辅助性的工作,只需要算算数,是这样一种角色。这种认知带来很多衍生的问题。我们在技术上、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可以不断强调和改进,但是要改变会计次要地位的思想认知却很难。
2
Q:您觉得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一种水平?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界经常出现一些有意思的消息,本来如日中天的企业,突然就出事了,搞不清楚原因,大家都说不清楚。相关的报道也不太清楚,因为报道事件的文学性、故事性较强,财务性较弱,这是整个社会的特点,乐视就是其中一例。原来这是家创新性很强的企业,突然之间就发生债务危机了,具体原因说不太清楚,最后说是创始人的问题。我想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这家公司无论是在财务会计上还是在管理会计上本来就没弄清楚。
近来,国外成立了不少专门做空公司股票的企业。有一家企业叫浑水,它做空的目标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的企业,认为中国企业账目有问题,盈利指标、营业额指标也有问题。中国有很多其实很好的企业被挑战,一挑战股价就下降30%,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不是很完善,不是很可靠,这个系统必须有强的可信性,否则对企业健康发展及合理估值都会产生影响。
刚才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介绍了国企的情况,为什么说中国的企业评价都很难很模糊,因为只要搞几个宣传,主动写写报告,出几个封面,大家就认可了。这比经营好企业容易多了。
管理学已有上百年历史,真正成熟的管理工具是会计。因为会计具备规则、逻辑、要素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虽然分析企业也可以感性一点,可读性强一点,但是要有量化内容,内容要有逻辑,逻辑要有依据。
3
Q:要真正发挥管理会计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等方面决策的作用,您认为企业应作哪些努力和改进?
我们讲价值投资讲了很多年,但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的理念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金融本身管理的加强,我觉得除了政府监管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外,一般的投资者、普通股民的基本价值投资理念也要建立。股市价格不是政府定的,投资理念更不是政府定的,有什么样的股民就有什么样的股市。股民投资不按价值投资去做,信息系统也不对,很难把价值投资做起来。
比如,中国近些年出现了很好的公司,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企业,在国外也是非常好的公司。我不久前刚从国外回来,参加了中美企业家对话,感受到这些企业很受外国同行的尊重,他们对新经济的引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比较遗憾的是,为什么这些公司没有在中国内地上市?大家都问,你是一家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不在中国上市?可是中国股市的投资理念能支撑这样一些在成立初期可能存在较长亏损期的企业吗?选择国外资本市场这样一个环境,可能当时更有利于公司的成长。这就说明,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源分配不能只看短期财务会计指标,还要关注管理会计所反映的企业发展潜力和前景。
我们说的管理会计,也要有战略意义上的思维。会计切忌短线和保守,这是业务发展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所以会计是动态的、是产出的、是创造的,不是看家的和守财的,因为财是守不住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企业目标只是把短期盈利拼凑出来,那谁来发展和开拓业务?谁来做研发?谁来做品牌?谁来做战略创新呢?在企业长短期矛盾上,管理会计应该更长线一点看问题。
管理会计有艺术的一面,更有科学的一面。会计语言和工具一定要准确清晰、沟通到位,以便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否则容易产生矛盾和误会,在评价上会打击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应收账款、存货、折旧、摊销怎么处理?企业里会因为这些评价问题吵架翻脸,会因为一项不合理的会计处理而使整个团队失去奖励。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常识。没有这个逻辑思维,企业员工难以对评价认可。在企业内部做一个标杆管理很难,我一直在推行,到中粮、中化后好了一些。没有科学的标杆和准确的可比数据,被评价的人会找出一个一个的理由:这标杆和我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标杆不对,我的标杆肯定比它好。这样,标杆本身就变成了争议,有时甚至成了自我表杨,因为信息系统不一致。好的管理会计应该能避免这些问题。
在目前企业经营大环境下,企业追求规模和排名还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太细问企业利润是如何形成的,股东资金回报率是多少?企业追求的是规模、当期利润,至于经营质量如何、应收款多少、存货多少、坏账多少、投资杠杆是多少,以及战略和长期竞争力的形成,并非企业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些指标不重要,企业全部的资源都被用于争取规模和利润总额这两个指标。这样,企业越大,回报率就越低。虽然这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很难避免的事情,但也与会计理念不合理有关。
管理会计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也是一个理念、逻辑和文化。从企业来讲,仅考虑成本会计是非常狭隘的。如果进行风险管理,特别要防控经营性风险、债务性风险、管理决策性风险,管理会计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更进一步考虑,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过程、战略推动所需要的资源、目标、遇到的问题、发展的阶段,这些都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能够支持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真正的会计要变成一个驱动企业进步的正向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管理的手段。
从企业战略发展来说,企业有坏的盈利,也有好的亏损。数字是财务人员算出来的,但意义可以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只用财务会计的评价方式,亚马逊早就倒闭了。会计年度为什么算一年,为什么不算五年?一年是日历问题,日历年和商业模式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生命周期有直接关系吗?算一年半行不行?如果也不行,两年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企业的核心是通过科学决策来创造价值,但是这个价值是财务盈利、资本市场价值,还是社会效益?我觉得价值创造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一层一层的决策中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要渗透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中去,从开始的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到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最终推动公司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盈利增长,并创造价值的伟大的企业。那时候我们的会计,我们的CFO,我们的整个职业应该就会受到更大的尊重。
4
Q:您认为《中国管理会计》杂志作为一个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在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健康发展等方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觉得有这样一本杂志、这样一个发言的平台、这样一些人,用专业的方式来探讨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它可以是一个启蒙的平台,让不是财务专业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和逻辑。管理会计的原则和工具应该成为社会的常识和文化,这对整个社会、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不希望看到这个杂志变成一个小圈子的、只有研究会计的人才看懂的小众媒介。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原则、理论和工具应用于企业,当然政府、出版社、学校和其他机构也要应用好。这样,《中国管理会计》就应定位为一个推进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众性读物。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当中国经济已经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才开始出版《中国管理会计》杂志,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怎么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国家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一步要把理论传播与实践经验总结这门课补上,以便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管理的质量。
原文载于《中国管理会计》杂志2017年第2期 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