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成长Story 工作28年,我迎来了人生第三次转折

2021-10-15上一篇 : |下一篇 :

关于存货计价,常用的是:先进先出、移动加权平均、分批认定。会计账务处理中,存货计价方式决定了每一笔存货在发生出库或入库时,应该以多少金额进行计量,最终决定报表中与存货及成本有关的数字。下面起来看看!

借助信息系统,不同计价方式都能够很容易实现。通常地,移动加权平均是最通用的方式,核算简单,可以均衡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贸易企业更愿意选择分批认定,尤其是以销定采的模式,借助分批认定,可以精确核算每一笔订单的利润情况;而先进先出多用存货有明确保质期的行业,或者是管道流量计量的产品。多数情况下,是财务出于管理需要希望借助先进先出计价方式,实现库存实物的先进先出,但事实上,要反过来才有效,必须先有库存管理支持,存货计价才有意义。

如果是生产用原材料,则常常还有成本核算的考量。虽然说成本核算要真实准确,但财务往往不希望同类产品成本波动太明显,尤其是大批量流程制造企业,认为这样不利于对比分析。所以,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通常是采用移动加权平均,以此中和价格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当然,如果是定制类产品,采购本就是为某一个生产订单服务的,则通常会选择分批认定。

从持续经营的角度,不管选择哪种计价方式最后历史成本都是一样的。但是,会计中还有期间的概念,还需要时间成本的因素,所以计价方式会影响每个期间成本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和损益表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分配关系。比如,同样的东西,因为市场价格波动,A批次比B批次贵很多,那么销售的时候,是按照先进先出先结转A批次的成本,还是基于分批认定先发出B批次,会直接影响利润表数据,然后相应地会影响到应税额;如果销售员是按照利润考核,还会因此影响到薪酬发放;若是存货周转慢了,还要考虑资金占用成本和跌价的可能。这样一来,不同计价方式的差异就更明显了。

1、核算与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相互独立。

很多企业的分析数据是会在核算基础上进行加工或者基于实际业务进行还原,比如,财务报表为了业绩需要提前确认或延迟确认的收入,在分析口径是需要剔除的。如果将销售分析需要与财务核算区分对待,那么完全可以成本结转仍是基于加权平均,但分析报表取数参考分批认定逻辑,追溯到采购订单成本。

2、财务进行成本核算时为什么希望成本是均衡的?

这会有很多考量,比如希望实际与预算更接近,销售毛利波动更小。但是加入这些考量之后,很容易掩盖真实的成本变化情况,掩盖企业经营环节的问题。比如,成本加权平均后,采购价格变化是正常的市场波动还是采购环节失控导致的,很可能不容易被发现。

成本对企业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弦,而存货计价是最直接影响成本的那个因素。但是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的选择,要考虑财务分析的需要,要考虑原料及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业务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