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涉嫌骗补车企坚持要回1亿补贴 财政部是这样回复的
2021-10-15上一篇 : 人人都说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到底是干啥的?|下一篇 : 注销公司的恭喜了!今天起,这类公司可直接办理税务注销登记!
关于财务造假,大家可能觉得基本都是发生在小公司,上市公司一般不会,其财务肯定是相当严格规范的,其实不然,不乏有些胆大者,为了某些目的,而做出违法事件,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报道。
比如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抚顺特钢”、“新绿股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
金融委会议也曾连续三次会议提及资本市场,其中5月4日的会议也再次强调,必须坚决维护投资者利益、对资本市场造假行为“零容忍”,坚决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坚决彻查,严肃处理。
南开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表明:从这几次金融委会议可以看出严打财务造假的明确态度。但是过去《证券法》对这类造假惩戒力度还不够,新《证券法》加大了违法成本,加之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等,将形成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不过从这些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财务造假手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归纳总结,比如以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使发行人业绩符合IPO发行标准。不过其造假手法也日益高明,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也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一、现我们拿5月9日证监会公布的2019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件中的几起财务造假案来说。
1.抚顺特钢财务造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147号、33号)
系一起国有上市企业长期系统性造假的典型案件。抚顺特钢是东北大型国企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7年9月,8年间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抚顺特钢)滥用特殊钢原料投炉废料可作普通钢原料的特点,伪造“返回钢”入库凭证虚增库存,虚增利润约19亿元,虚增资产40亿元。对部分年份的存货余额、在建工程余额、固定资产余额、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成本、利润总额等数据都存在虚假记载。在对2010年至2016年年度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后,抚顺特钢在2010年至2014年以及2016年共计6个年度,净利润出现亏损。
2019年7月,证监会对抚顺特钢及45名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并处以六十万元罚款。同时对时任董事长赵明远、单志强、董事孙启、张晓军终身禁入市场,时任财务总监王勇、姜臣宝10年禁入市场。
本案表明,证监会将持续加大对各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上市公司严格依法履行各项信息披露义务,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
2.盈方微财务造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114号)。
本案系一起上市公司利用境外业务实施财务造假的典型案件。盈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盈方微)以在境外开展数据中心业务为名,在不具备业务开展条件、不能提供合同约定服务的情况下确认收入,虚增2015年度利润2300余万元。本案的查处表明,证监会将持续加强跨境监管合作,严厉打击利用境外业务掩饰财务造假规避监管调查的行为,强化信息披露的严肃性。
3.新绿股份财务造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55号)。
本案系一起新三板公司为了兑现挂牌前的业绩对赌承诺连续造假的典型案件。山东新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绿股份),从2013年至2015年账外设账、虚开发票,有组织实施财务造假,累计虚增收入9.3亿元,虚增利润1.4亿元。本案表明,超越企业盈利能力的业绩对赌不但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而且可能引发舞弊动机,公众公司参与市场活动时,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二、造假逻辑
我们知道发行人之所以财务造假,其目的一般都是很明确的,需要让公司的财务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达到基本发行条件;或者要让公司的主营业务突出、使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争取更好的发行价格。
而在这个目的之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
1、使公司的主营业务变得十分突出;
2、可以保持利润、收入、资产的同步增长;
3、充分考虑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协调与稳健,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其造假套路就是
发行人首先根据发行条件设定出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的金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
接着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来消化掉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发行人会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并安排人员具体实施。
三、九大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方法(三大类):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
1、虚增收入法;
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法;
3、少记/转移费用法;
4、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法;
5、增加非经常性损益法;
(二)利用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操控利润
6、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法;
7、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法;
(三)通过虚增资产或低估负债调节资产负债表
8、虚增资产法;
9、隐瞒负债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这十种造假手段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
1、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大多都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施操作的。其本质是”使无变有“。
我们举几个例子:
金亚科技上市之前,就开始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使其能够达到发行条件, 其中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高达86%、109%。在其上市之后公司就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可谓非常“全面”。
在香港上市的周黑鸭被研究机构怀疑虚增收入,顾客在短短十几秒之内下单、挂单,并在店里逗留数小时甚至一整夜来挑选满减的促销产品,这种异常的行为使研究员怀疑周黑鸭销量的真实性,Emerson Analytics这家机构认为周黑鸭通过虚假下单虚增了32.8%的营业收入。
那么如何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呢?
我们可以通过行业对比、与前年度业绩对比等方式。
比如一个行业整体正处于衰退期,也无特殊新业务,但企业收入却在疯狂增长!或者比较企业往年收入与本年收入,无特殊原因下,企业收入却大规模增加,这时企业可能就存在虚构收入的可能性。
还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检验企业是否有虚构收入情况,因为现金流是很难伪造的,虚构收入需要调整的是利润表,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收入与现金的缺口来发现虚增收入的造假。
虚增收入往往伴随着毛利率畸形高且存货周转率低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类不匹配的情况,需要警惕。但如果出现像金亚科技一样全套报表都是伪造的情况,也就很难查了。
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通常是:收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或者完工百分比法运用不当(通常发生在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行业)或者提前开具销售发票。
比如恒顺众昇(现更名为青岛中程),2014年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在合同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了2.92亿元的收入,而后被证监会处罚。
上市失败的天能科技,也曾在项目还没有开始招标的情况下,就提前确认了近1亿元的收入而被追究。
华夏建通,2007年它在未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开具销售发票提前确认营业收入640万。这种提前确认收入的造假是比较难辨别的,对于有大规模工程的行业需要格外警惕。
当企业当前业绩良好,他们就会推迟确认收入,平滑企业利润,使企业可以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来麻痹投资者;如果预计未来利润可能下跌,或者企业本年巨额亏损,则会通过推迟确认收入来确保来年利润扭亏为盈,营造业绩转好的假象。
3、少记费用
少记费用是通过少记甚至不记费用的方式来隐藏费用,其本质是“化有为无”。
比如武汉凡谷通过少计自制半成品的领用,导致成本减少近4000万元。三峡新材在2011-2013年累计少记1亿元的原材料成本。ST昆机在 2013-2015年实际内退657人,但在财务记录中内退人数为374,通过少记内退人数少记管理费用2649万元,并通过少记高管薪酬少记管理费用312万元。
我们要识别这类造假,就需要仔细观察企业的成本、费用与收入是否匹配,如果发现企业存在成本、费用快速下降的情况,就要着重观察企业是否有少记费用的嫌疑。
4、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
它与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如果当期利润不太好,公司倾向于推后确认费用。理论上也会有提前确认费用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很少见。
我们来说下推后确认费用的两种形式:
1.直接推后记账。
比如大智慧公把本该在2013年确认的3000多万年终奖,推迟到2014年1月发放和记账,使得大智慧2013年净利润增加了大约2500万元。海迅联也曾经采用类似的手法,使2011年的净利润增加了4000万元。
2.将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即通过将公司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暂挂列为 “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资产类科目,同时也虚增了资产。
东北制药称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批复,把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亿元挂列为“递延资产”。而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记账,虚增的1.4亿的资产应该记为本期费用,这将导致该年亏损1.2亿。
现实中识别企业是否推后确认费用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其容易造假得项目,比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年终奖、研发费用等。
5、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与经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收支,比如公司处置固定资产的收益、政府的补贴等等。因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常常是一次性的,低频次得,很多上市公司会在这个项目上动手脚。
比如圣莱达2015年涉及得两项财务造假,都是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的。
圣莱达主营业务是生产热水器,在2015年却跟华视友邦签订了一份电影版权的转让协议。从华视友邦买了一部作价3000万的电影版权,前提条件是华视友邦需要按时取得电影的公映许可证,否则华视友邦就要多赔付圣莱达1000万的违约金。随后华视友邦“按时违约”,圣莱达最终收到了这笔1000万的违约金,并确认为2015年的营业外收入。
另外,2015年底圣莱达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极速咖啡机研发项目的财政综合补助1000万元,但这笔政府补助,实则是由其控股股东宁波金阳光先以税收保证金的名义向镇政府转账1000万元,然后再由镇政府以财政补助的名义将钱打给圣莱达的。
为了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被ST,很多上市公司开始采用各种手段使企业账面扭亏为盈,所以,对于那些出现亏损,但是第二年“奇迹”般扭亏为盈的企业,投资者一定要格外警惕。
(二)利用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操控利润
1、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
资产重组可以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给上市公司输送利润,这种造假并不是对上市公司自己造假,而是对要重组的非上市公司造假。
例如步森股份,一家服装出口的上市公司,2014年的时候总市值已经很低了,基本上成了一个空壳,想通过重组康华农业进入农业行业。不过由于康华农业的数据严重注水,2011-2014年,康华农业每年虚增了40%的收入!这启示我们对资产重组案件要关注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真实性,对于置入的业绩明显高于行业正常水平的资产要格外小心。
2、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
关联交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为规避税赋、转移利润、操控报表提供了条件。
比如“新大地”,曾经就利用关联方交易,使体外资金循环。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虚增了收入,同时造出了与利润表相匹配的现金流量表。通过虚构原材料采购或在建工程业务,将自有资金转出到关联公司,然后再虚构向关联公司的销售业务,将流出到关公司的现金以销售收入的方式回流到新大地,从而形成了“扩大投资、收入增加”的假象。
这种造假方式则需要相关公司配合完成,通常是关联公司,因此证监会对关联交易密切关注。对于股权复杂的公司来说,关联交易更加难识别。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关联交易,业绩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关注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资金是否空转。
(三)通过虚增资产或低估负债调节资产负债表
1、虚增资产
通过在购入资产后多记资产金额,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资产的方式,而其中最容易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的科目就是存货科目,而其中农林牧渔行业由于具有存货数量不易盘点及不能确定内在的公允价值等特征,也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另外,上文所提到的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也是虚增资产的常用手段。
相信“獐子岛的扇贝又跑了”,这件事大家一定还印象深刻。三季报季报中公司还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0.9亿元-1.1亿元,2018年初,獐子岛发公告说分海域的底部虾夷扇贝存货异常,转眼就变成亏损5.3亿元-7.2亿元,不得不让人怀疑之前年度存货的真实性。
我们总结一下,当公司的资产科目出现异常或不合逻辑的增长时,比如,公司银行存款余额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却又存在大量持续的借款,可能存在虚构银行存款余额的情况;公司应收账款明显高于以前年度水平,明显高于行业水平,或集中在同一客户,可能存在虚构应收账款的情况;公司存货余额太大且存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可能存在利用存货操纵资产的情况;公司固定资产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收入不匹配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虚增固定资产的情况。
2、隐藏债务
为了让资产负债表更好看,降低企业的杠杆,有些企业可能会隐瞒一些负债。
比如,龙力生物在2017年年报中隐藏了16.8亿元的借款,隐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借款产生的财务费用,提升业绩,二是隐藏旧借款去贷新借款。佳兆业在2012年至2014年之间与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签订了41项借款协议,总贷款额度为352亿元,截止2014年底有308亿元并未还清。
而在会计记录中,这308亿债务其中138亿元被归类为“其他应付款”,44亿元被归类为“权益”,82亿元归类为“其他应付款”,另有44亿元款项没有入账。识别这类造假需要关注公司负债与现金流、货币资金等项目的匹配程度,如果公司出现账面上有不少货币资金还继续借、现金流一直恶化还能持续经营等情况,需要警惕是否有负债隐藏。
另外,在国外,上市公司还存在通过回购来调节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比如雷曼兄弟通过“回购105”隐藏自身债务,降低公司的杠杆率,隐匿自身风险,最终引发了巨大的经济危机。这里就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