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资本的洗礼和市场的锻造
2021-10-20上一篇 : 2020年北京资质代办建筑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延续办理要求|下一篇 : 发票开具攻略大全—《增值税发票种类》
导读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表示,全世界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股灾和重大风险事件会不断发生、无可避免;既然风险不可避免,监管机构的任务是使它少发生,发生后尽量少损失,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为监管的永恒使命。本文分两次分享,今天讲述金融体系改革与资本市场监管。
一、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改革突破口
关于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当时是有争议的。一种观点主张以银行企业化为突破口,另一种观点是以金融市场为突破口,从现实来讲,将金融市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还不具备条件。
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是资本市场,资本在当时很多人的概念里是与资本主义和剥削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理论禁区导致认识上的障碍非常大。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也不具备以金融市场为突破口的客观经济条件。当时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刚刚进入城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体;金融市场的形成是以金融机构多样化和企业化为前提的,当时刚从一家银行分设为三家专业银行,并没有多种金融机构,几家大银行还是官僚体制。总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以金融市场作为突破口进行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当时即明确,改革前十年的重点应当是狠抓银行改革,后十年再抓金融市场。
二、中国如何监管资本市场
自从股票出现以来,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就是金融市场中争议最大、最敏感的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异常激烈,1992年南巡讲话明确: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这次讲话,统一了思想,可以说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命运。
1990年深圳试点中出现了股票热,紧接着上海也热起来,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些人主张把股票试点停下来,股票市场面临被关闭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主要领导明确表示,可以把上海和深圳两个试点保留下来,股票市场的实验才得以继续。
1992年深圳8·10事件险些酿成政治风险,使高层领导意识到了加强股票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在其后两天召开的股票市场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宣布,将成立证监会,刘鸿儒出任证监会主席。
刘主席上任前做了两件事。一是邀请台湾地区资本市场领域资深人士来京开座谈会,介绍台湾地区发展资本市场的经验教训。中国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高层非常重视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行经验,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经验,因为它在经济兴起时,在市场条件上与大陆很像,同时台湾地区与大陆同根同源,文化相通。研讨重点是政府、市场和投资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请香港和海外朋友帮助收集整理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世界历次股灾的资料,包括历次大股灾为何发生、危机国家如何应对、新兴市场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股份制改革以来的问题和教训,写成了近两万字的报告——《股票市场的风险与管理》,作为首任证监会主席执政的施政纲领,意在表达这样的观点:全世界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股灾和重大风险事件会不断发生、无可避免;既然风险不可避免,监管机构的任务是使它少发生,发生后尽量少损失,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为监管的永恒使命。
对于资本市场来讲,作为国内的第一代拓荒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任务就是开荒、修路、铺轨道,基础打好了,后来人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开快车了。
第一条轨道是依法治市。在系统研究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的国际资本市场后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从盲目无序走向公平、公开、公正和规范化、法制化的历史。证监会成立伊始,就着手为资本市场统一立法。最先出台的是《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当时资本市场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监管体制问题,股票的发行、交易、保管、过户、清算问题,保障国有股权利益问题,证监会的调查和处罚职权问题等,在诸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香港执业大律师、香港联交所理事梁定邦等专家一致认为,这个条例反映了股票市场的实践,包括了市场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要求,是可以被任何股票市场所接受的。
第二条轨道是建立高度透明的股票发行和上市制度。1993年我国开始扩大公开发行股票的试点,那时候深圳8·10事件发生不久,证监会又刚成立,股票究竟应该怎么发,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8·10事件教训深刻,群众发现股票发行中徇私舞弊,因为发行办法透明度不高,容易暗箱操作。所以对于股票发行,证监会确定了一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公开透明。在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和其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无限量发行认购表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关键就是无限量,目的是增强透明度。青岛啤酒A股是公开透明发行的首只股票,堪称经典实验,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增强透明度是防范股票市场风险的一个要害所在。
第三条轨道是建立市场化的股票交易制度。股票交易要充分市场化,尊重市场规律,这是证监会成立伊始就确定的发展目标。1992~1993年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地方政府不断向高层领导要求救市,当时证监会一方面主张市场化水平首要的标志是价格要放开,如果管价格,就没有真正的市场;把价格放开以后,把透明度提高了,法律环境具备了,由投资者去选择买还是不买,低了往上抬,高了往下压,这不是证监会的工作方向。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市场很脆弱,投资者的承受力很脆弱,政府的承受力也很脆弱,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特殊措施,使得它不要造成更大的压力和社会震荡,似乎有必要。在这种权衡下,证监会最终发布三大政策出手救市,但事实上,三大政策对股市带来的强力刺激并没有持续多久。
证监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受到股市行情的困扰,股市大起大落,本是市场自身的供求问题,最终却上升为政治问题,三分业务七分政治背后,实质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
三、未来金融改革的预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建立起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革意味着有破有立,难免会遭遇思想和体制的障碍,要更加解放思想,围绕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胆创新,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重在落实,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不是真改革,也不能仅停留在争论中,应在实践中深化和统一认识。
摘自《中国金融报》,作者刘鸿儒,编辑傅光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