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完成了“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建议”课题研究,并形成《建立有利于微弱经济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报告。报告通过分析农村经济现状和阻碍乡村微弱经济发展的因素,建议采用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微弱经济纳入市场和金融体系,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微弱经济和乡村的繁荣。本期,“洞察”栏目摘编课题报告提出的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建议,与读者分享。

微弱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具有家庭经济的特征。通过扶持农村大型企业促进乡村发展是不现实的,或者可以说是错误的方向。扶持农村经济的主体即微弱经济的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促进乡村微弱经济的繁荣发展,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01

创造有利于微弱经济发展的环境

1. 市场环境:解决微弱经济体的市场准入问题

微弱经济体入市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技术标准严格。如果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来衡量,很多农家生产的产品很难达标。很多农家产品由于当地小气候和土壤等原因具有当地特殊的品质,很难满足市场统一化的标准。

(2)入市成本过高。入市往往需要以企业的形式申请品牌认证,而微弱经济规模小、申请成本大多超过微弱经济体能够承受的范围。

入市困难使微弱经济体在市场中属于绝对弱势,因此也失去了融资的能力。研究出一套解决微弱经济入市的有效办法,是微弱经济体融资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措施。

2. 金融环境:解决农村资产的流动性问题

虽然国家已经执行土地“三权分置”,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土地边界、地块小而分散、宅基地超标等问题,加上户籍限制、农村产权纠纷处置困难等问题,农村产权市场发育困难,农村资产的流动性差,阻碍了农村微弱经济体的融资能力和发展速度。因此,应进一步通过政策措施解决农村资产流动性的问题,使农民家庭可以切实受益于土地政策

02

建立适合微弱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是为现代企业而设计的,它并不适合微弱经济体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包含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的适合微弱经济体发展壮大的金融生态体系。

1. 建立可满足多种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主要是服务于大企业、大项目。近年来,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可得性,尤其是在数字支付方面。而在信贷、保险和资产管理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对农村放开,特别是市场准入和利率的适当放开,以建设一个可满足多种需要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2. 通过机制创新解决供需矛盾

供需矛盾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家庭经济的经营项目和资金的用途是多样的,而金融机构却按单一经济活动项目提供服务。按照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制定的信用标准来衡量微弱经济体,大多数微弱经济体信用级别很低。然而当我们从家庭经济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信贷风险可能并不比企业大。供给侧应以家庭经济的需求为中心,创新信用评级机制和贷款产品,在保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农村微弱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加速农村信息数字化“新基建”以缩小数字鸿沟

鉴于数字经济可有效增加微弱经济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可获得性的事实,除了需要升级农村水电路以外,应加强农村5G基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与数字经济有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硬件设备、网络服务可得性,防止出现“数字剥夺”现象。在城市数字服务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预防农村数字包容情况相对恶化。具体可根据本地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数字素养提升方案,利用数字服务使用的同伴效应,通过村和生产小组的地缘关系网络提升数字素养。

4. 帮助微弱经济体进行“信用修复”

很多微弱经济体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没有重视自身的信用,有意无意地被记入“信用黑名单”,失去了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有关部门应该采取补救措施,指导微弱经济体认识信用的重要价值并及时帮助其修复信用。

5. 实行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

鉴于微弱经济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对农村金融应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除了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风险管理上区别对待之外,应当在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任职资格、公司治理等方面实行有别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适度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融合多元思维、多元目标和多元手段的监管理念,追求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03

加强微弱经济体的金融能力建设

金融能力关乎微弱经济体的收支管理、风险预防、财富积累以及发展机会的把握等,提升金融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重要举措。加强微弱经济体的金融能力建设,需要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措施,需要建设一整套支持微弱经济金融能力建设的技术,需要切实给微弱经济带来显著的效果。

1. 从金融服务微弱经济的痛点出发开展金融能力建设

基于本地微弱经济实际情况,综合评估贷款、储蓄、理财、保险、资本市场工具等多种金融工具可以发挥的作用和实际发挥的作用,找准金融业服务本地农业和农民的痛点,以改善痛点为出发点开展金融能力建设。促进金融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避免将金融能力建设局限于服务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对农户金融健康的关注,从收入、储蓄、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多层面提升农户金融稳健性。尤其是在劳动力大量迁移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强化农户通过储蓄投资为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命周期内的大额开支做准备的意识,预防因病返贫、老无所依。

2. 以农户为中心建立金融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基于本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和生产、生活需要,设计分层次、多样化的金融能力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更多地通过数字渠道开展金融能力建设。在偏远闭塞的农村地区,农户对使用新的金融服务可能存有排斥或戒备的心理,很可能因为顾虑而错失机会。针对数字渠道可能失效的农村地区,可以探索建立以村、生产小组为单位的金融能力建设小组,在参加由监管方、金融机构或社会组织等开展的金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由村中能人担任后续教育、答疑、联络的角色,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可以通过培训、支持该联络人的形式,让金融能力建设工作贴近本地需求和地方文化,提升适应性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金融能力建设需要与本地产业和人口的发展变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起来,定期评估金融能力建设效果,持续更新金融能力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建立符合本地需求的金融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