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应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服务方向,多措并举、多路并进、多管齐下,推行纵深化、精准化、普惠化、合作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为“三农”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和行动指南。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外出务工输出大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徽省联社领导下的农商银行系统是地方性支农支小金融主力军,服务乡村振兴战是全省农商银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现实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

(一)供求不平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出不显著。虽然农业现代化早早被国家提上战略议程,但仍任重道远,大部分地区农业产出仍“靠天收”。农业“短、小、频、急”的不稳定性资金需求特征,给银行信贷供给和风险把控提出不小挑战,银行资金供给与农业融资需求存在期限、结构不平衡,导致资金配置向“三农”倾斜度低,信贷撬动支农的杠杆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呈散落居住,且从事农耕的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观念封闭、思想保守,银行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等有关信息。另一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少主动了解咨询金融政策信息,对银行组织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参与度不高。银行与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信用不完善。由于历史、体制、教育等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经营主体信用意识普遍不强,往往认为欠银行的资金不还,不会受到有效制约。信用是资金融通的“桥梁”,“三农”领域“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主要源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缓,远远满足不了银行对信用的获取、评估和运用。

(四)收支不等价。“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机制,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在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下,农村属于薄弱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农业属于薄弱环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国家层面要求农商银行支持“三农”发展,地方层面要求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自身层面则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谋求可持续发展。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人财物投入远高于其他业务,收益回报率较低,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了“三农”金融服务的长效发展。

针对农村金融环境面临的挑战,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应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服务方向,多措并举、多路并进、多管齐下,推行纵深化、精准化、普惠化、合作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一)金融服务纵深化。农商银行要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链条,扩大服务半径,将更多优质服务倾斜“三农”,让农民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搭建“物理网点+金农信e家”服务平台。对于农商银行而言,物理网点仍是主要的服务渠道。要不断改造物理网点服务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单设“三农”金融服务专柜,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增强农民对金融政策和知识的了解,为农民办理业务提供最大便利度。对于物理网点空白的乡村,以满足农民基础金融服务诉求为切入点,加大金农信e家建设力度,实现“村村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构建移动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完善电子渠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扩大手机银行客户覆盖面,实现“户户通”,并以手机银行为基础平台,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产品在公共支付结算、生活缴费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推行“拎包银行”常态化,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办业务,填补金融缺口,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步路”。

(二)金融服务精准化。主动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在现有农贷产品的基础上,构建农户贷款、商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企业贷款、扶贫贷款等产品线,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努力实现农村客户群体全覆盖。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农商银行应通过实地调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途径,细分农村客户群体,将资金投入到真正有需求的人群身上。二是产品服务精准。针对不同经营主体,量身定做创新产品,实现产品与客群的个性化匹配。三是政策贯彻精准。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的实施意见,有序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产品,有效破解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难问题,更好的满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四是金融扶贫精准。全面促进与扶贫办合作广度和深度,围绕“六个精准”要求,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扶贫贷款“造血”功能,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

(三)金融服务普惠化。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普及金融,惠及民生,着力提升农户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常态化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借助网点阵地,以文艺演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寓教于乐,进一步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消费金融。注重挖掘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紧密对接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帮助广大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居”的生活目标。三是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安徽省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以绿色信贷支持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乡村、原乡民俗等项目建设,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实施信贷资源逐步压缩直至退出农村小矿山、小粉厂企业,全力配合地方政府矿山整顿计划,以实际行动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宜居。

(四)金融服务合作化。农商银行应坚持互惠互赢原则,强化推进同业抱团,深入推进异业交流,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攻难题,努力形成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一是加强银政合作。利用政府大平台,实现农村客户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客户服务效率。二是加强银企合作。重点对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乡村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本土涉农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强银保合作。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创新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品种和代理保险业务,不断扩大客户覆盖面。随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银保合作将迎来新契机。四是加强银担合作。扩大与地方担保公司合作规模,进一步推进“劝耕贷”等普惠业务发展,有效缓解“三农”领域抵押难问题。(安徽青阳农商银行周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