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引发蝴蝶效应 明星公司接连“爆雷”
2021-10-25上一篇 : 有企业因此受罚!费用报销不可只附一张发票!汇算清缴前,会计务必检查|下一篇 : 重要提醒!费用报销不可只附一张发票!5月31日汇算清缴前一定要看!
从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世界通讯被查出财务舞弊,到近些年层出不穷的万福生科、欣泰电气等频繁暴雷,财务造假事件像毒瘤一样扰乱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也让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屡禁不止呢?今天我们就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来探究一下企业为什么宁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也要进行财务造假。
本文共1800余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目前来说,对财务造假动因分析比较全面的就是“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它的由来如上图,在此不作赘述。这个理论把造成财务舞弊的原因分为两种,即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是指因人而异且在组织控制范围外的因素,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和动机等个体因素。而一般风险因子则指那些可以由组织或机构来控制的因素,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到惩罚的性质和程度等,强调的是组织、制度层面的风险。
- 企业舞弊动机分析
我们今天主要来看看企业的舞弊动机。最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上市融资、逃避特别处理和退市、追求流通市场暴利以及实现业绩承诺等。
上市融资作为融资手段的一种,深受广大企业追捧,原因有如下几点:
1)从支付角度来说,股权类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无偿还本金的压力,也不用定期支付利息;
2)从使用角度来说,通过上市融资获取的资金,其用途限制远小于常规的贷款融资,并且一次性筹集金额较大;
3)此外,上市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为企业带来良好声誉。
但是,交易所对于企业上市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财务方面。例如,证监会针对主板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最近三年的净利润要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于是,急需融资的企业在无法满足这个条件时,就可能会走上财务造假之路。往期提到过的欣泰电气便是在第一次IPO失败后选择了这条不归路,虽然暂时得以成功上市,但终究还是被查出财务造假,落得被强制退市的下场。
逃避特别处理或退市也是常见的财务舞弊原因之一。根据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股票如被实施风险警示,会在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示区别,用来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如果公司情况持续没有好转,则有可能面临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的风险。
例如,当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时就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第三年仍为负值则会被暂停上市,第四年还是不能扭亏为盈的话就会被强制终止上市了。
而一旦被特别处理或暂停上市,公司将会面临筹资困难、市场信誉大幅降低等棘手问题,尤其是在经营每况日下的时候,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有些管理层便动了财务造假的念头。
追求流通市场暴利则是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谋求个人利益的造假动因,即著名的“代理问题”(详见文末)。公司股票上市后,个人投资者除了定期披露的财务报告之外,很难获取到企业的一手信息,而企业管理层则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等了如指掌。利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企业管理层便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动机,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同时对公司股票进行低买高卖,以谋求个人私利。
为了达成业绩承诺进行财务造假在近几年也频繁出现,并且与借壳上市紧密相关。借壳上市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一家未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权,那么这家公司就能够以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实现上市的目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IPO进行上市困难较大,借壳上市无疑成为了一种相对快捷的方式。
而借壳上市通常会伴随着业绩承诺,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股东、支撑并购溢价以及推进并购顺利完成等作用。例如,雅百特在2015年借壳中联电气上市时,就承诺在2015-2017年分别完成2.5亿元、3.61亿元、4.76亿元的净利润。但事实上,该公司并没有能力完成如此高的业绩指标,于是选择了财务造假来避免进行补偿,但最终还是被立案并查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了解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常见动机后,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报表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分享更多的财务造假案例,希望大家能够学有所获~
知识点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