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经济经受到世界经济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内部攻坚克难三重压力,但依然保持了健康的活力。它的韧劲和弹性,不仅体现在新动能、新经济上,还体现在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上。

原文 :《中小微企业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文凯

当前世界经济又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的攻坚克难毫无疑问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全面凸显起来。稳增长、稳就业,核心在于稳定小微企业。按照我国标准,目前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经济主力。截至2018年末,全国中小企业超过了3900万户,微型企业超过7000万户,这个微型企业实际上包含了个体户和农村合作社。即全国的市场主体到2018年达到了1.1亿,数量巨大。同时,中小微企业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的产品研发。他们在我国新动能的成长中间起到最为微观基础性的作用。

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很重要原因是这些年的政策扶植,特别是2014年双创政策类似扶植也可以在去年出台的一系列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上看到。从国际金融危机后,GDP增长速度从11.3%一直下滑到目前6.4%,但调查结果显示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每年新增城镇水平稳定在1300万左右这样一个规模。这背后原因在于每天近1.8万户的新企业成长托起了整个就业市场。这两年,中国经济经受到世界经济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内部攻坚克难三重压力,但依然保持了健康的活力。它的韧劲和弹性,不仅体现在新动能、新经济上,还体现在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上。

中小微经济发展的问题

虽然中小微企业在近年高速成长,对就业、新动能、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展现了以放管服、双创战略为主体的一系列政策的良好效果,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微企业数量过多。从 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12.5%,绝对数量超过1亿。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各国中小微企业占企业平均总数91.43%,每千人拥有的中小微企业平均数量为35.75个。而我国目前每千人拥有的中小微企业数量是76.9家,高出国际水平差不多一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过多,一个原因可能是统计问题。虽然号称1亿小微企业,但估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僵尸企业状态。

第二个问题是在大量放管服过程中,对很多企业一些基本的标准,一些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在局部一些区域都放开了。这导致企业没有设立一个真正的信号显示机制。这也导致了上面说的数量过多的问题,中小微企业竞争激烈,大部分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或者超饱和竞争状态。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有30.85%的小微企业与竞争对手在50米之内,有72.43%小微企业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在一千米之内。

第三个问题是发展质量不高。这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不高,应对要素成本上升能力弱。二是平均创新也比较弱。根据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商学院2017年的调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品附加值低。根据产业链分布,在附加值高的领域中小微企业比例偏小。四是管理不规范。根据调查,很多最终出现跑路现象的中小企业有一些共同特点:第一个是主营业务没有坚守,企业家精神没有突出;第二是企业的管理和治理非常紊乱,基本没有风险控制能力。五是我国中等企业偏少,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困难。在发展经济学里面称之为“消失的中等企业现象”。

第四个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五个问题是政策落实需要加强。国家目前对小微企业进行了定向的优惠政策和一些普惠的优惠政策,并且从近期开始又发布新一轮优惠政策,特别是从今年四到五月,税费进行全面减免。但调查发现,63%的小微企业没有听说过上述任何税费优惠政策。对政策了解不够不仅与政策宣传不到位有关,也与小微企业主基本经营素养有关。

第六个问题是小微经济信息收集困难。小微企业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了解程度就很少,其他的信息收集也很困难。总之,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使中国小微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稳就业、促转型效果。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如小微企业发展质量不高、竞争过度、附加值低、管理不规范、寿命较短、信息收集困难、风险较大、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中小微经济发展的建议

随着目前经济下滑压力加剧,要想稳经济,很重要就是要稳定小微经济。要使小微经济在目前的状况有稳定的预期,有充足的信心,同时也要在现有的一些政策上面进一步进行拓展支持,全面推动中小微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此建议:

第一,在营商环境还不是足够好的条件下,政府依然要发挥它在促进公平竞争上的主体性作用,解决不公平竞争和过度竞争。

第二,在如何扶持中小微企业上需要统一认识,寻找真正限制其发展因素。目前通过对政府调查和对企业调查,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解。从政府视角看,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是政府服务不到位、融资难、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成本较高这些因素。而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政府不是服务不到位,而是政策不稳定。同时竞争剧烈、成本高、融资难、人才匮乏等也是影响因素。

第三,除了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持法律持续性,还应改善供给侧结构。根据笔者对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地区的调研,他们一些新做法可以借鉴。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为小微企业构建相应的支持平台,包括大数据、金融平台、创新平台、帮扶平台等。还有是产业集群化,构建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要梳理出大中小微企业生态链,使他们的比重相对合理。对于小企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进行专门的支持要加大力度。

第四,必须从治理体系、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培育上来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促进、扶持。

第五,放管服要进一步深化。当前的“放管服”主要体现在“放”上面,“服”和“管”不足。要去掉的门槛是一种行政管控的不必要的门槛,需要加大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等门槛。同时针对这些门槛所需能力提高进行平台化服务。相信在国家目前政策支持导向下,结合以上策略,能够进一步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