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5岁创业公司CEO的自白
2021-04-01上一篇 :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四项服务具体范围是指什么?|下一篇 : 最后5天!这项个税汇算清缴千万别忘了!!!
前几天跟一位客户聊天,她说她想考研。
我问她考哪里,她回答的很干脆:
只要是一流大学就行。我妈说,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像咱们这样的二流大学,毕了业肯定没人要,倒不如缓几年,说不定未来还有点希望。
听了客户的话,我有些语塞。
为什么一流大学的学生就代表了好工作,而二流大学“毕了业肯定没人要”?
在她以及她母亲的眼里,文凭就是人生最大的砝码,仿佛那张纸就是人生通行票,捧得了一流大学这辈子就可以飞黄腾达。
不过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她一人。
想来有些无奈,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大学等于好工作,而好工作工作等于好未来,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对名校趋之若鹜,以期提高自己的“身价”,谋一个光明的前途。
其实,很多人纠结二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差距,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差值,实际他们真正寻求的,是毕业后的工作和未来的工资。
尼采有句话:“理解力迟钝的人以为迟钝是知识的本质。”
同理,那些认为在一流大学毕业就能获得好工作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什么才是未来选拨人才的标准,而简单粗暴的把一流大学这个标签当成了本质。
相比于二流大学,一流院校之所以担当的起“名校”这个招牌,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跟这个社会较量,他们的知识、思维、眼界,乃至平日的生活习惯都促使他们有能力秒杀二流学校。
社会青睐名校,青睐的不仅仅是他们身上的金字招牌,更多的是在这个招牌下,他们所锻炼出的本事和态度。
我们送去杜克大学深造的一位统计科学硕士,本科就读于一所全国排名前五的211+985名校。
她告诉我,上大学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那位同学在高中时也是荣誉满身,到了这所名校才发现,自己曾经那点小成绩根本不算什么,比她优秀的比她还努力,比她家境好的比她还拼搏,那些传说中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人,在这里已是司空见惯。
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培养了高于二流大学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登入名校只是他们验证自己的一次契机。
当然,不是说不上名校就代表你没能力。
但在大多二流学校的学生,每天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没有目标、不知进取,即使当初你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一身一流的能力却不幸进入二流的学校,这样庸庸碌碌的过四年,你的水平也会退到临界值以下。
如此,你又怎能要求毕业后让这个社会对你刮目相看,你又如何能抱怨二流大学难与一流大学平起平坐?
说到底,这个社会看的不是你的毕业学校,而是学校背后所培养出的能力。
上个暑期,我到一家创业公司取经学习,同来的还有一些二三流学校的实习生。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一流大学毕业生与二流大学学生的明显差异。初到创业公司时,很多学生身上还背负着上课、考试等一系列任务,这很容易与实习相冲突。
然而,很多学生只知道抱怨、郁闷、不知所措,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走到老板面前,表达自己的诉求,更有人对实习岗位听之任之,完全没有主张。
而我的做法是直接与老板交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尽自己最大能力保证自己与学习的公司的互利共赢。
文凭或许是你未来的敲门砖,却不是你的铁饭碗。在当今这个变革的社会,也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铁饭碗”了。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博学的老师、优秀的同学,你要为自己营造一个精英的圈子,多跟良师益友交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你也可以在二流院校这个大环境里营造了一个高质量的小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精英交流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受到熏陶。
我在美国高中的时候严重偏科,经济和商科类从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但数学和工程却学得相当吃力,这使我的总体成绩并不高,只够上一个一流院校,离常春藤或者斯坦福还差了一点。当时,我告诉自己:
我的目标不是在大学,而是在未来。能上一个一流大学,靠的是你之前的基础;能有一个好未来,靠的却是我现在的积累。大学只有四年,未来却不计其数。 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不断给自己充电,明确未来的目标并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
从自己做股票期权投资,到做房地产倒房子,再到后来收获汇丰纽约和李泽楷先生旗下富卫金融的全职offer。
而如今,我自己成立了北美高端留学咨询工作室,并在去年的时候,受邀与华盛顿州长Jay Inslee和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共进晚餐,讨论中美关系。
一流大学只是一个标签,但重点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和这个标签相匹敌。
如果有一天,你比不上一流大学的学生,那么你差的绝不是一纸文凭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