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近1亿存款,财务总监称其造假是被人逼迫
2021-09-30上一篇 :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要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下一篇 : 塑胶件的成本核算方法
8月17日,延安必康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告称,延安必康通过工程款及收购等事项违规占用上市公司44.97亿资金,并且虚增货币资金36.63亿元。
延安必康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并荣获“2016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称号。但4年后,却因财务造假被罚,这已经不是第一家财务造假的药企了。
今年上半年,就已有11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罚近40亿元。
当时间线拉长,造假现象在A股并不少见。有分析称,未来A股能否摆脱“短期投机场所”的负面形象,形成长期牛市,与能否约束此类行为直接相关。
在瑞幸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后,监管部门对各类造假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更大了。
01
心有多大,造假路子就有多野
造假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他们又是怎么操作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獐子岛的扇贝吧?
他们的造假手段就十分的简单粗暴,每次的理由都那么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扇贝跑了”、“扇贝死了”,该公司曾告诫股民:选择海洋产业就是与风险相伴。股民们活的比渔民都艰难。
当然这只是个例,大部分造假手段都是比较隐晦的。
例如,康美药业设立综合企业,通过资金虚构交易,全流程造假。从目标制订、任务分解、到最终执行,均有专人负责,致使300亿元存款“不翼而飞”。
同属“两康”的康得新,则通过地下钱庄虚构交易,四年内虚增利润119亿元。这些地下钱庄作案手法隐蔽,账户数量成百上千,资金拆得非常分散,核查工作难度很大。
靠公司肯定完成不了这么大的“业务”,每次财务造假的曝光中,总会出现金融及审计机构这样的“帮凶”。
财务造假频发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违法的成本不高。
每次造假时罚的款相比已经赚到手里的,简直是无关痛痒,并且就算禁入市场,也无伤大雅,他们早已赚的盆满钵盈了。
今年6月,证监会利用北斗卫星,分析公司采捕船海上航行定位数据,拆穿獐子岛持续6年的骗局。
经调查,獐子岛虚增2016年利润1.31亿元,虚减2017年利润2.79亿元,财务报告严重失真。
但即便顶格处罚,公司也仅付出60万元罚款的代价,15名责任人员则被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被认为难以服众。
甚至有网友调侃,罚款可能都抵不过动用卫星等高科技手段的调查成本。
相比之下,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要退市,还面临巨额罚款及索赔。
02
造假公司怕什么
造假公司是否真的无所畏惧?
一个上市公司,造假是为了让投资者相信公司的实力,好让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但如果投资者们联合起来投诉公司呢?或是违法成本增高,财务造假事件会不会减少呢?
造假机构包括上市公司,他们一怕投资者集体诉讼,二怕坐牢。简单来说,一怕倾家荡产,二怕牢底坐穿。
在美股,网易、拼多多等多家中概股,都曾遭遇集体诉讼。
在国内,有关集体诉讼制的讨论从沪深交易所成立就已出现,直到今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标志A股集体诉讼制度正式落地。
监管处罚力度也在加强。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最高可处以六十万元罚款,提高至一千万元;对于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从事虚假陈述行为,或者隐瞒相关事项导致虚假陈述的,规定最高可处以一千万元罚款。
但是新旧法规衔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造假成本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有效遏制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