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金融服务新要求 节选
2021-10-20上一篇 : 个体工商户80%的会计问题都在这儿了!|下一篇 : 众誉财税上线 Easy办 ,从“业财税”融合切入小微企业信息化
导读:成都是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赋予了改革试点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者|李波「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主任」
作为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2015年7月以来,成都市立足领先全国的农业农村改革基础,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探索建设集“普惠金融、财金政策、信用体系、产权交易、资金汇聚、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农贷通”平台。“农贷通”平台建设不但整合了农村金融改革主要任务,更凝聚了改革共识,汇集了多方合力,已成为成都市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程。
成都“农贷通”平台建设的背景
成都市自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深耕农业农村改革十余年,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一直缺乏系统的农村金融配套方案。随着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步入深水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日益凸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日益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成都农业农村改革的加速推进和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依据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普惠金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让政府在坚持市场化原则下进行适度干预,是符合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实际的。尤其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主张通过政府适度干预来解决市场的不完全信息问题,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足,提高对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的利用效率。
2015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明确了五个方面十八项改革任务,其不同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部署的是,成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改变了从金融端单方面发力的做法,更多着眼于在农村金融政策和市场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改进金融服务,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了在完善市场环境、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的任务。
试点获批以来,成都市坚持问题导向,对农村金融现状和影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农村市场化程度低与金融市场化程度高之间的矛盾,也即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金融的需求端,即由于农村产权功能弱化、信用信息公共服务滞后、财政金融政策相互隔离,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成都市提出了建设“农贷通”平台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农村金融需求端发力,以财政金融政策互动为引导,打造联通农村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重要桥梁,以此为基础有效整合并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的落实。
成都“农贷通”平台的“三大支柱”和“四大理念”
自2016年初由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建设思路和基本架构后,成都“农贷通”平台建设经历了启动探索、升级发展和全市推广三个发展阶段。由初期着力于引入政府支持政策进而强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到局部试点取得较好成效后,获成都市委市政府支持将平台升级建设为“整合市县资源、形成政策合力”的全市统一平台,同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研发,整合实现平台各项功能并在全市推广。其间平台建设经历不断的调整、规范和完善,目前已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架构体系,确立了平台建设的三大支柱和四大理念。
“农贷通”平台建设的“三大支柱”。一是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风险补偿。政府设立“农贷通”风险资金,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别用于农村产权直接抵(质)押贷款、惠农担保贷款和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的风险分担,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配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投放涉农贷款,降低贷款成本。
二是信用信息数据库及征信服务。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和金融机构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连接农村电商实时获取新型经营主体交易信息,同时依托覆盖全部行政村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采集其他辅助信息,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成都农业经济大数据。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支持,成都金控征信有限公司负责数据库建设,并为金融机构提供征信产品公共服务。
三是融资对接及抵质押物的市场化处置。在信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实现融资服务对接,并同步实现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系统的互联互通,为风险抵贷资产提供市场化处置手段,积极解决融资环节前端对接渠道不畅和末端风险资产处置难的问题。
“农贷通”平台建设的“四大理念”。一是线下线上服务相结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融资”模式,以“农贷通”平台建设架构为蓝图,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农贷通”平台系统研发建设并在全市推广应用。系统建设坚持“统一性、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的原则,利用互联网或业务专网方式接入涉农政策、融资服务、数据信息、产权交易等资源,面向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涉农产业链企业、农村经营主体等提供丰富的在线业务。另一方面,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开展线下服务,以行政村全覆盖为目标,在乡镇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在村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村级金融服务站负责协助农户应用“农贷通”系统开展融资对接、代办部分基础金融服务、宣传支农政策和金融知识、采集信用信息,能够较好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是提供开放式融资公共服务。由于农村金融天然具有的普惠金融属性,“农贷通”平台将政策宣传咨询、基础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支农惠农政策实施等定位于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范畴,在协调机制、运营模式、经费保障、服务提供上坚持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开放式服务的理念。“开放式”服务体现为依托互联网建设,保证平台相关各方能够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上应用系统,并进行信息流、数据流和资金流的融合对接;不设平台进入门槛,各类正规金融机构及组织均可参与到平台建设当中,平台各类线上线下服务同时也面向全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放;全市统一平台建设同时保证区域特色和相对独立,平台系统架构包括市、县两级页面,市级页面以宣传引导、成果展示为主,县级页面则是区域内融资对接服务的直接载体,突出区域特色。
三是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实现市场化运作是成都“农贷通”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初期甚至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与农村市场相关要素的完善、规范和配套仍然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但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性支持只能是阶段性的,最终必须让位于市场。目前成都市已在村级服务站建设方面着手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长远来看,通过政策性风险分担、信用及市场环境的完善能够有效实现涉农金融风险水平可控,促进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完善直至逐步替代政策性的风险分担。
四是汇聚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针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融资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成都“农贷通”平台建设着力充分利用目前所拥有的政策支撑优势,以及下一步市场化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服务优势,待间接债务融资发展较为成熟后,加快拓宽不同性质资金的汇聚通道,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平衡发展。
成都“农贷通”平台建设的“三大支柱”“四大理念”与《试点方案》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高度契合。“农贷通”平台不是成都农村金融改革的全部内容,但它恰恰抓住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牛鼻子,是推动成都市农村金融改革各项任务全面落实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凝聚改革各方共识和力量,协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措施。
……『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中国金融》当期印刷版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