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中的“山海协作”力量
2021-10-24上一篇 :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有什么区别?|下一篇 : 国家发话!要给小微企业“解渴”,上限一下提高到500万!
当前,我国疫情基本趋于稳定,复工复产迫在眉睫,也已经“在路上”。我们也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功能。
但我们也看到,有时政府可能,做了些没必要又添乱的事。
比如统计复工复产率。政府有必要事无巨细地知道每个园区、每个行业、每家企业的复工情况吗?我不认为有这个必要,你知道了,情况不会变好,你不知道,情况也不会更差。
每天统计,除了造成一种“我很努力我很忙”的假象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相反,只会给基层、企业加重负担。网络上有很多勇敢的基层工作者和企业员工都表示,一天要接受七八个部门的调研,疲于应付。要知道,企业是不养闲人的。
更要甚者,不仅统计复工复产率,还要评比、要制定KPI。有些地方,每天要对每个县市、每个街区的复工复产率来一个大排名,最后一名的那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就要受罚。有些地方,每天规定复工复产率要有几个百分点的提升,或者规定达到百分之多少。比如规定服务业企业用电量要恢复到正常时期的90%,但是目前是一律不允许开空调,随便想一想就知道,服务业企业的用电量我们不说大头吧,小半就是空调,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恐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向作用吧?
现在技术发达了,不仅通过层层调查和统计,还通过电力大数据、车辆里程数据等来考核。所以《财新》披露,有些地方为了满足上级要求的电力复工率,逼着企业老板把机器开着空转,有些地方为了满足物流车辆里程数要求,让司机开着空车在高速公路来回跑。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到,还有更多的不敢对外说的基层公务员,他们每天要编造各种各样的数据上报给各种各样的上级。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企业是一个经营主体,条件符合、市场需要,他们自己自然会复工复产,他们是最着急的,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吃饭问题甚至生死存亡问题。哪个企业老板会能开工不开工,能生产不生产的?哪个工人会能上班不上班待在家里坐吃山空的?
市场有规律,疫情也有规律。疫情是全国性的,产业链也是全国性的。不可能某地复工复产率特别高而别的地方都不高,这是现代产业链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也不可能说上千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到一半返城,结果复工复产率高达八九成,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在生产吗?尊重这些基本的客观规律,这是政府必须学会的——只要谦卑一点就能学会。
在复工复产中,政府要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就两条。
第一是问题导向,解决困难。不是说政府不应该去调研或者不能去调研复工复产情况,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每周一次足矣。而且调研的内容不是复工比例,而是没有复工或者复工慢的原因、困难。比如物流不畅通,那么想办法针对驾驶员制定一套防疫措施,比如允许运输物资,但是运到以后驾驶员不在目的地下车——卸货就行了嘛!比如产业链不通,那就要想一想,原料都来自自己辖区之外的企业,那你业管不了啊,对不对?机器打开,产生用电,也不会有原料的,不是吗?又比如没工人,有地方就买火车皮去拉工人。
第二是责任导向,勇敢担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本身就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在疫情的复工复产中,市场的不足最大的就体现在企业抗疫防疫能力的不足,包括疫情信息不充分、防疫物资不充足等,政府则恰恰拥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信息以及调动社会资源的权力。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是,动态制定明确的复工复产标准和人员返岗机制,尽力为企业提供防疫物资或购买渠道。然后呢?经过批准复工的企业和工人,万一发生病例,那应该政府兜 底 负全责。为企业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才是真正担当。否则,一边要求企业复工复产,一边又规定重罚发生病例的企业,那政府干什么?就负责统计一下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