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写在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周年之际!融资超15万亿、逾4000家上市公司…这组数据太震撼
2021-09-27上一篇 : 证监会明确2021年资本市场六项重点工作|下一篇 : 财税全托管——OTT帮你忙!
编辑丨拾初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却有无数人为之前仆后继。
No.1
伟大的博弈——
写在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周年之际
今天,中国资本市场正式步入而立之年。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1998年,首批公募基金问世,迈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的第一步。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资本市场终于有了大法可依。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打开了国际资本直接参与A股投资的大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题,解决了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这一重大的结构性问题,消除了市场的一个重大梗阻。2009年起,创业板、股指期货、科创板络绎而出,资本市场层次不断丰富。最近几年,A股相继纳入全球各大指数,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
经过30年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从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上市公司群体迅速壮大,已超过4000家,大批传统国企特别是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了竞争力。大量民企借助资本市场获得了直接融资,打开了发展空间,实现了腾飞。A股市场培育出了一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核心资产。投资者群体不断壮大,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日益深入人心,各种类型机构和海量个人投资者活跃于市场,民众投资理财意识觉醒。直接融资和价值发现功能携手发力,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环顾全球,近现代大国崛起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1609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制定交易协议,纽约证券市场由此发轫。资本市场上的“伟大博弈”,成为过去几百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和腾飞的重大助推力量。新中国资本市场创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30年时间,但发展速度之快,活力之旺盛,再一次印证和充分展现了“伟大博弈”的力量,足以在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定位,道明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定位的不断提高,赋予了中国资本市场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册制改革在增量和存量两个层面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果,依法治市成效显著,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今天,不论是市场规模和效率、市场运行规范化程度,还是市场对实体经济及创新创业的推动作用,均达到了30年前难以想象的水平和高度,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具韧性和活力的板块。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竞争加剧。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党中央制定了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资本市场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站在过往30年发展的肩膀上,遵循“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市场基础和法治基础,发挥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No.2
超燃!
中国资本市场30年,这组数据太震撼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再到2019年注册制改革,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正朝着国际化的道路逐步迈进。回首这30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什么?30年来中国经济数据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见证!
1986.11.14
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票
1990.12.19
上交所正式开业
1991.7.3
深交所正式开业
1991
深交所举行B股发行仪式
2004.5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获准设立
2005.4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08.1.9
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为黄金期货上市敲锣
2011.4.7
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暨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
2014.11.17
“沪港通”开通仪式在上交所举行
2016.12.5
深港通正式启动
2019.7.22
科创板首次上市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
2020.8.24
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在深交所举行
30年来,中国GDP从1990年3608.5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43429.03亿美元,增幅超38倍!
No.3
A股总市值全球第二
30年融资超15万亿分红逾10万亿
30年风雨征程,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一边在改革与探索中一路前行。目前沪深两市共有410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80万亿元,拥有投资者账户数量1.75亿,营业收入总额占了GDP总量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
上市公司破4000家 总市值全球第二
“十三五”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跨越3000、4000两个千级门槛,相比资本市场建立初期10年上市1000家的进度,A股扩容速度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日益繁荣。
今年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带来的市场扩容,沪深两市最新市值已达78万亿,与2000年末相比增长了16倍,近20年年均增速15%,市值增长显著。
2014年底,沪深交易所市值首次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当前沪深交易所总市值近80亿元,约占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的11%,比排名第三的日本东京交易所总市值高出71%。
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支柱力量
A股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占国内500强企业的70%以上,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
201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0.47万亿元,占全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0%。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创造的税收占整个企业税收的30%,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的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40%,上市公司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
30年来,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总额超15万亿。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当前民营企业占到A股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根据恒大研究院的统计,2019年A股市场通过IPO、增发和配股实现的股权融资中,44%流向民企,36%流向国企,民营企业略胜一筹。
在《2020胡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上市公司占78%。其中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共330家,占比66%,资本市场在助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功不可没。
上市公司科技属性增强
十八大以来,中国加速了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进程,综合创新实力不断提高,A股上市公司“科技”属性逐年增强。伴随着科创板开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新兴技术产业迎来更大舞台。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0年以来A股共有342家公司首发上市,合计募资4238亿元,IPO公司数量及募资金额均排进历史前三。其中科创板募资2022亿元,占比近半;半导体行业募资近800亿元,细分行业排名最高。科技新生力量来势凶猛。
从市值分布来看,当前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15.39%,较2010年提升超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能源类公司在A股权重均下降超10个百分点,资本市场成中国产业升级主战场。
不过也应注意到,A股市值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无一家科技企业入围,美股前十大市值龙头中信息技术企业占据半壁江山,A股科技创新之路仍任重道远。
上市公司分红意识增强
30年来,A股上市公司累计分红超10万亿,近3年派现金额更是连续突破万亿关口,2019年一举达到1.36万亿,再创新高。
数据宝统计,2019年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达2629家,占年末上市公司总数的70%,较10年前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1520家公司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不小于30%,大手笔分红渐成常态。
分行业来看,2019年食品饮料和采掘行业支付率超过50%(仅统计盈利公司),纺织服装、公用事业和化工行业分红力度其次,超过40%。业绩和现金流稳定的行业分红率相对较高。
上市公司慷慨出手的背后反映出其股东回报意识不断增强。随着A股高分红时代大幕拉开,A股价值投资理念也将被进一步强化。
No.4
资本市场风云激荡三十载
证券业中流击水奋楫进
中国证券行业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一路成长,一路壮大———从早期大多只有简单的经纪业务,到如今经纪、投行、财富管理等百花齐放;从不知股票为何物,到如今现代投资银行功能基本健全;从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到如今行业全年净利润超千亿。
登高望远。新《证券法》落地实施、注册制改革渐次铺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一轮强过一轮,中国的证券公司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会。三十载沉淀,三十载绸缪,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依托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证券业行业必将越做越强。
行业实力不断壮大
如果从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国的证券行业起步已经超过30年,但是深沪交易所成立之后,中国的证券公司才开始正式踏入建设现代投资银行的征程,并一步步成长壮大。
从经营数据上看,中国的证券行业早已今非昔比。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进行了统计,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35家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23.81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13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8.57万亿元,净资产为2.24万亿元,净资本为1.79万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1.5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1.23万亿元。
券商内部管理在摆脱杂乱无章的过程中,逐步规范发展,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日渐提升。截至2019年末,证券行业净资本1.62万亿元,是2009年的4.23倍。行业整体风险覆盖率为254.61%,资本杠杆率为23.06%,流动性风险覆盖率为277.39%,净稳定资金率为145.22%,132家机构的全部指标优于监管标准,行业流动性指标整体稳定。
证券公司依托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提供了持续的帮助。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11月22日,年内有342家上市公司登陆A股,合计首发募资4238.72亿元,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第一。而包括IPO、配股、可传债、增发等在内的全市场融资规模则高达1.19万亿元。立足实体经济,反哺实体经济,中国的证券公司通过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早期的券商发展内部受制于自身人才、资本匮乏,外部则纠结于资本市场广度、深度不足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经纪业务成了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都是“靠天吃饭”。但是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容,制度不断完善,券商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对于经纪业务的依赖也逐步降低。
以投行业务为例,早期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多次变迁,曾历经“额度制”、“指标制”、“通道制”等,最后到2004年才最终确定为“保荐制”并逐步完善沿用至今。
2004年5月,“保荐人制度”全面实施,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券商从简单“包装上市”的定位,转变到了真正关注企业的内在质量上,注册制的铺开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基本制度的变革也加速了券商投行业务的优胜劣汰进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转守为攻,采取了主动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从单一承销股票向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及财务顾问等多种渠道发展。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35家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23.81亿元,其中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31.58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50.62亿元。而在2011年,全行业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两项业务净收入仅241.38亿元。
证券行业业务丰富的另一个显著体现,是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在海外市场,财富管理业务一直是投行业务重点,但是国内市场多年以来发展缓慢。
当然,财富管理等业务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从数据上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证券行业年内累计实现的3423.81亿元营业收入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900.08亿元,占比仅有26%,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则高达1013.63亿元,超过了经纪业务收入。
与之相对,2011年全行业109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59.50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688.87亿元,占比超过50%。
对外开放不断加强
30年很长,但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30年也很短。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证券行业也前途似海。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证券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日前就指出,资本市场在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枢纽作用,证券业正以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和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健全与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相适应的能力和责任体系。
制度供给的红利接连不断。从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始,中国的注册制改革正在渐次有序铺开,目前科创板已发行公司达到了200家。创业板在注册制的推动下,上市公司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另一方面,新《证券法》已经落地实施,投资者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退市制度不断优化,为证券行业展开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开放方面,正以更高水平开放构建行业发展良好生态。自2020年4月1日起,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取消,瑞银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外资控股券商正在逐步深入中国市场,国内证券公司在迎来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有机会充分借鉴欧美市场丰富的创新经验,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和国际化优秀人才,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以此带动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更有效的循环。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还存在过度依赖牌照、投行业务大而不强等缺点。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下,证券行业必将不断革故鼎新,在经营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最终能真正承当起资本市场枢纽的功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流砥柱。